苍耳的妙用
标签:
苍耳子黏抢子粘蔷子苍耳 |
分类: 文史随笔 |
苍耳的妙用
北方农村的荒野、路边,常见一种其貌不扬、自生自灭的野生植物,俗称“粘蔷子”。它的学名叫作“苍耳”,是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称作“苍耳子”,外壳坚硬,刺毛密布,生青熟黄。南北朝《本草经集注》记载了这种植物,并推测它的来源:“……昔中国无此,言从外国逐羊毛中来。”认为苍耳子是粘附在羊身上,从大西北传入中国。如此说来,苍耳还是一种“侵略性外来物种”。
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关于苍耳的记载。《诗经·国风·周南》中有一篇《卷耳》,写一位女子在采集卷耳的劳动中想起了她远行在外的丈夫,想象他在外经历险阻的各种情况:“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诗中的“卷耳”,即苍耳。
苍耳子的外表长满尖刺,很容易粘附在人们的衣服上,需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一个一个摘下来。唐代诗人李白写有一首《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诗,从多达21字的诗题可以知道,他去城外寻访范居士,途中迷了路,落入苍耳丛中;到了范居士家中之后,一边喝酒,一边摘除粘在衣服上的苍耳子。他感叹:“不惜翠云裘,遂为苍耳欺。”意思是:“管他什么翠云裘衣,让这些苍耳子乱粘衣服。”潜台词则是:贵重衣服被苍耳子刮坏了不足惜,能够见到范居士就非常值得!
作为“侵略性外来物种”,苍耳的繁殖能力很强,常在农田旁边连片生长,植株最高可达一米半以上,会跟庄稼争夺肥料、水分和阳光。宋代诗人黎廷瑞《客舍》诗有“门前苍耳与人齐,屋后青蛙作鬼啼”之句。为了确保庄稼有个好收成,人们只好拿起镰刀,割除苍耳。宋代苏辙《迟往泉店杀麦》诗有“邻家助伯亚,苍耳割榛莽,朝阳得终日,经岁可无恙”之句,就是描写这种劳动场景。割下来的苍耳,嫩叶可以喂牛喂羊,枝条晒干之后可以当柴烧。
苍耳子带有硬刺的果实,不仅会扎到人的手部和脚部,粘附在人们的衣服上、头发上,还会扎到家畜、家禽的身上,非常惹人厌恶。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执行公务途中,停宿于江苏宿迁崔镇驿站,写有一首《崔镇驿》诗,诗中有“黄沙漫道路,苍耳满衣裳”,描写苍耳连片生长、粘附衣裳的荒凉景象。
在一般人看来,苍耳纯属令人讨厌的恶草,百无一用。其实,作为一种祛风湿中药,苍耳有很高的医用价值。东汉《神农本草经》把苍耳的果实称作“葈耳实”,将其列为“中品”。苍耳子与辛夷、白芷、细辛,并称为中医鼻病用药的“四大天王”。从临床上看,苍耳子可以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慢性鼻炎、腰腿痛、疟疾、腮腺炎、下肢溃疡等病症。唐代诗人杜甫长年患有风痹症,他在《驱竖子摘苍耳》诗中写道:“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他让儿子采集苍耳子,蒸熟后外敷内食,以治疗风痹之疾。
苍耳除了可以治病,还可以食用。南北朝《本草经集注》说:“此是常思菜,伧人皆食之。”所谓“伧人”,即粗鄙之人,指穷苦百姓。宋代苏辙《逊往泉城获麦》诗有云“归来烂熳煞苍耳,来岁未知还尔熟。”追忆自己曾经煮苍耳充饥的往事。明代《救荒本草》说苍耳可以“救饥”,具体办法是:“采嫩苗叶,煠熟,换水浸去苦味,淘净,油盐调食。其子炒微黄,去皮磨为面,作烧饼;蒸食亦可。”今天的人们,实在无法想象用苍耳子做成的食物会是何种风味,估计难以下咽。调食、烧饼、蒸食,都是荒歉年代临时充饥的无奈之举。
还有人尝试用苍耳酿酒。清代诗人陈子升《戏赠山中长者》诗有“入酿蒸苍耳,迎人使白鹇”。能够充当酿酒原料的,应该是苍耳子,呈纺锤形或卵圆形,破开之后内部有两个果仁。这种奇特的酿酒工艺,古人似乎没有流传下来。从诗题中的“戏赠”二字来看,也许只是开个玩笑,不必太当真。
苍耳子还有一种更为特殊的用途,非一般人所能想得出来。
据晚清太监回忆,他们在后宫伺候贵妃的时候,鞋里要藏些苍耳子。将苍耳子藏在鞋底,为的是防止晚上犯困。脚下踩着苍耳子,从足底传来的强烈刺痛感,能够缓解困倦,防止做事时出差错。
这种匪夷所思的做法,与古代读书人“锥刺股”的典故,有异曲同工之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