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县古地名:颛臾国
(2021-02-24 06:44:08)
标签:
费县地名颛臾国颛臾王颛臾城 |
分类: 费邑杂考 |
费县古地名:颛臾国
颛臾国是年代极其久远的东方古国。早在远古时期,东夷部落首领太皞就建立了颛臾方国,风姓,负责主祭蒙山。《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
太皞,一作太昊,是古代官方祭祀的五方天帝中的东方天帝,风姓,号伏羲氏。太皞生活的年代比炎帝稍晚一些,其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夏朝和商朝时期,颛臾国仍然是东夷部落的一个方国,仍然负责主祭蒙山。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颛臾国的国君为“颛臾王”,给予颛臾国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主祭蒙山。每年春秋两季,颛臾王代表周天子,率领文武百官前往蒙祠,在黄土夯筑的祭坛之前虔诚叩拜,敬献祭品,宣读祭文,祈求蒙山神祇显灵,庇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天下太平。
春秋时期,诸侯争斗,弱肉强食。疆域小、势力弱的颛臾国,为了生存下去,就依附于强大的邻国鲁国,变成了鲁国的附庸国。
颛臾国靠近鲁国贵族季孙氏的封地费邑。春秋末期,鲁国执政者季康子谋划攻取颛臾,扩大地盘。季孙氏的家臣冉求、子路,将此事告诉了他们的老师孔子。《论语·季氏》首章即为“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反对季氏攻打颛臾国,并特别强调:“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冉求辩解说:“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予以严厉驳斥,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关于颛臾国的灭亡,《光绪费县志》记载了两种说法:其一,“季氏伐颛臾,事而不克。秦始灭其国”;其二,“孔子深责之,季氏乃止。秦始灭其国”。两种说法虽然略有不同,但是秦始皇灭掉颛臾国则是一致的。
还有一种说法:战国末期,颛臾国为齐国所灭。据《康熙蒙阴县志》记载,颛臾国“为齐所并”。齐国灭掉颛臾国,应当是在齐威王时期,即公元前320年~公元前356年之间。
颛臾国的末代国君叫蒙桀。其子蒙骜,后来担任秦国将军,官至上卿。叱咤风云的秦国大将蒙恬,是蒙骜的孙子。
颛臾国被灭之后,颛臾王的后裔改为风姓,以蒙山为氏,受姓蒙,是为蒙氏起源。唐朝林宝《元和姓纂》记载“蒙氏”引《风俗通》:“东蒙主,以蒙山为氏。”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第三“以地为氏”中“蒙氏”说:“蒙山在沂州费县西北八十里,又有东蒙在费西北七十五里,在蒙山之东。主其山之祀者,子孙因山为氏。”《康熙字典》解释“蒙”字:“东蒙主以蒙山为氏。”广西《蒙氏族谱》说:“始祖蒙山公,周成王在位时,封蒙山公为东蒙主,安居蒙阴县,此地为蒙氏发族之圣地也。”
颛臾国的疆域,位于费县西北部,也就是今天的平邑县北部,蒙山南麓,包括柏林、保太、武台、仲村、卞桥、温水等乡镇。鼎盛时期还包括今天的平邑县中部、费县北部,以及蒙阴县西南部地区。两汉、魏晋时期,这一区域隶属于南武阳县。南朝刘宋时期,南武阳县改称武阳县。隋代开皇十八年(598年),武阳县改称颛臾县。唐代贞观元年(627年),颛臾县并入费县。
北宋时期,神宗皇帝封颛臾王为“灵显潜应侯”,徽宗又加封为“英烈昭济惠民王”,并将原颛臾国祭祀蒙山的主祭处——蒙祠,改称颛臾王庙,以祭祀颛臾。1981年4月,在古蒙祠遗址出土了一件重达2000克的宋代亚腰形银锭,它是宋代官府到古蒙祠祭祀蒙山神之时按照礼仪将银锭埋入祭坛前面土中的物证。
元代诗人吕彦贞,路过颛臾城时,突遇特强沙尘暴,马车翻覆,险些搭上性命。事后,他写了一首七言古诗《晓发费县行不十里车覆折辕感赋》,首句为“颛臾城头云气恶,黄沙刮面飙风作”。
明代正统年间,江西永丰进士、山东按察副使彭勖,登临蒙山,祭祀颛臾庙,写有一首《颛臾庙》诗:“蒙山突兀鲁城东,巨石如龟镇上峰。为问颛臾今有祀,季孙空富过周公。”
明代弘治年间,因盛传颛臾王墓在蒙阴县,而改祀颛臾于蒙阴,使得颛臾王庙的香火日渐冷落。颛臾王庙后来成为一处道观,称为万寿宫,全盛时期有道士300余人,是蒙山上最大的道教设施。万寿宫现为国有林场驻地,古建筑仅存主殿3间。
明代正德年间,重修颛臾王庙,费县人赵俊义写有一篇《重修颛臾王庙碑记》,全文如下:“颛臾,国名,王姓风氏,伏羲潢派也。王圭信,服九章。王任,司太皞,祀济水也。王世守蒙阳前,君长斯民,善政善教,民爱戴之如父母。王薨,葬于蒙阴后,岁时墓祭,民哀悼之如考妣。厥后谥为‘惠民王’。唐虞夏商,总无记录。及周末,鲁定公薨,孔子不仕。季氏将伐颛臾,意在充子孙私橐耳,岂忧其‘固而近于费’哉?然而事不克终者,得夫子‘先王’之论、‘社稷之臣’、‘用彼相’之激谭,数言九鼎之力也。虎狼之秦,始灭其国。及汉,褒封之。及唐,褒封之。及宋、及元,褒封悉如汉唐谥法。至明洪武八年九月秋,边庭骚动,讨之弗克。及夜战,时天大雷电以风,空中大声叱曰:‘吾其颛臾王乎!’一军皆惊散。噫!猗欤休哉,颛臾王乎!八千年来,精诚固结,灵光不昧,为国为民,一至此乎!后谥为‘英烈惠民王’云。又按:王之庙祀,初建于城之西南五里,沂水源头之南岸。越世而圮于水,迁之。又迁于城之西北隅,亦三里许,即今之张庄村是,宋元庙碑存焉。自成弘后,祀典不行,渐成荒芜。颛臾里民吴从儒、从简暨侄吴明秋,鸠工修葺庙貌,五年而始告成,属余为文以垂不朽云。”
颛臾国的都城故址,在今天的平邑县柏林镇固城村北。该城南北长600米,东西宽550米,城墙用当地黄土夯筑而成,现南面城墙残存较少,东、西、北面残墙高3~4米,最高处达9米。在平邑县平邑街道驻地以东2.5公里—4公里,有个村庄名叫颛臾村,相传是颛臾王后裔在颛臾国被灭后迁居于此。该村因人口众多,现分为颛臾一村、颛臾二村、颛臾三村、颛臾四村4个行政村。
清代《费邑古迹考·卷之二·城邑部》说:“颛臾城:城址在县治西北七十里。《左传·僖公二十一年》:‘颛臾,风姓也(太皞之后)。’”杜注:‘在南武阳东北。’以今遗址考之,在南武阳东南。《水经注》:‘治水东流,经蒙山下,有蒙祠。又东南,经颛臾城北。’按:颛臾城北近蒙山,岗阜相接,水势无北流之理。郦《注》云尔者,有村名颛臾,因以名社,在治水南,想昔时已然。然彼处实无城址,城址固在蒙之麓也,周围近三里。……迆北八里即蒙祠,墠壝犹存,《鲁论》所谓‘以为东蒙主’是也。隋开皇十八年改武阳为颛臾,名虽易,未尝移治于此,此城犹是春秋时址。”
清代光绪年间,费县贡生杨仪廷写有咏怀古迹诗《颛臾城》:“颛臾城畔旧经过,北望东蒙古意多。臣向鲁邦称社稷,国先夏甸辟山河。缭垣岁久成虚陇,野径春深秀麦禾。借问后来畴作主?白云终古满岩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