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费县古地名:南成县

(2021-02-11 06:23:06)
标签:

费县地名

南成县

武城

南武城

分类: 费邑杂考

费县古地名:南成县

 

南成县是西汉时期设立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与邻近的费县、缯县、临沂、开阳、兰陵等县,同属于徐州东海郡。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期,东海郡辖有38个县:郯县、兰陵县、襄贲县、下邳县、良成县、平曲县、戚县、朐县、开阳县、费县、利成县、海曲县、兰祺县、缯县、南成县、山乡县、建乡县、即丘县、祝其县、临沂县、厚丘县、容丘县、东安县、合乡县、承县、建阳县、曲阳县、司吾县、于乡县、平曲县、都阳县、阴平县、郚乡县、武阳县、新阳县、建陵县、昌虑县、都平县。

东汉时期,南成县更名为南城县。三国时期,南城县与南武阳县同属于兖州泰山郡,费县、华县隶属于徐州琅琊郡。西晋时期,南城县更名为南武城县,与南武阳县同属于兖州泰山郡,费县、华县隶属于徐州琅琊国。南朝刘宋时期,南武城又恢复原名南城县,与武阳县同属于兖州泰山郡,费县隶属于徐州琅琊郡。到了北齐时期,南城县被撤销,并入南武阳县。隋代开皇十八年(598年),南武阳县改称颛臾县。唐代贞观元年(627年),随颛臾县并入费县。

南成县在春秋时期称作“武城”,是鲁国的城邑,始建于鲁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春秋·襄公十九年》记载:“城武城。”杜预注:“武城,太山南武城县。《通典》:‘费县有古武城。’”

孔子的弟子曾点、曾参父子,都是武城人。《孟子·离娄下》记载:“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诸?曰: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薪木。”今天的平邑县魏庄乡武城村,有曾点墓和曾参墓。附近的山峰,称作“曾子山”。

孔子的弟子澹台灭明,也是武城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澹台灭明相貌丑陋,孔子不喜欢他。后来,澹台灭明到南方游学,成为很有影响力的儒家学派。孔子听说之后,不禁感叹:“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国人),曾经担任武城宰。有一天,孔子带着一群学生来到武城,实地考察了解子游的为政情况。据《论语·阳货》记载:“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称曾参为“南武城人”,称澹台灭明为“武城”人,后人因此误认为有两个武城,其实是指同一个武城。之所以在曾参名下加个“南”字,是为了与左冯翊的西武城、清河郡的东武城加以区别;之所以没有在澹台灭明名下加个“南”字,是承前省略。清代学者阎若璩《四书释地》“武城”条认为:“曾子居武城,即《仲尼弟子列传》之南武城,鲁边邑也。在今费县西南八十里石门山下。吴未灭与吴邻,吴既灭与越邻。……《史记》加‘南’于武城上者,别于鲁之北有东武城也,明曾子之为费邑人也。”

战国中期,武城一度被齐国占领,因位于齐国的南部边境,改称“南城”。《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了齐威王的一段话:“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楚人不敢为寇。”清代学者胡元玉《武城考》说:“南武城之名不见于《汉志》也,惟费与南成均属东海郡。据《王符传》及注观之,则鲁之武城,在汉改名南成,故《汉志》无之。后汉改属泰山郡,《续汉志》、宋、齐、隋《志》皆作南城。城、成,通假字也。”

南成县的具体方位,在费县西南八十里,今平邑县魏庄乡的南武城、北武城两个自然村之间。故城平面呈圆形,西侧、南侧以南城山、苍山为屏障,东面、北面依地势筑成半圆形的城墙,长约2500米。城内文化层堆积厚约2米,曾经出土铜剑、铜戈、弩机、铜洗、铜带钩、陶罐等完整器物。南武城故城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光绪年间费县贡生杨仪廷写有怀古诗《南武城》:“当年此地起弦歌,以武名城意若何?百里岩疆资保障,四围山势逼嵯峨。斩蛟曾奋畸人剑,投杼偏停慈母梭。赖有勾吴贤邑宰,两言学道总无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