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县地名中的“蚕场”和“茧坡”
(2020-12-30 06:46:11)
标签:
费县地名蚕场茧坡桲萝树 |
分类: 地名文化 |
费县地名中的“蚕场”和“茧坡”
费县有几个称作“蚕场”的村庄,主要集中在梁邱镇、新庄镇等南部山区。1982年《费县地名志》对这几个村庄的得名由来,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吴家蚕场:位于梁邱西北7.5公里,属西北山大队。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吴姓最早在此养蚕,故名吴家蚕场。
胡家蚕场:位于梁邱东北9.5公里,属燕庄大队。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因此地桲萝树很多,曾为蚕场,故以姓氏取名胡家蚕场。
蚕场:位于新庄西3公里,属赵家茧坡大队。赵姓于清光绪初年从赵家茧坡分迁至此看管柞蚕,故名蚕场。
东蚕场:位于新庄东北5.5公里,属归仁庄大队。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因系大片柞蚕场,又位于归仁庄东侧,故名东蚕场。
所谓“蚕场”,就是养蚕的山场。蚕有桑蚕、柞蚕之分,桑蚕吃桑树叶,养在室内;柞蚕吃柞树叶,养在山上。费县也有养殖桑蚕的,多分布在平原地区,数量十分有限,远不如养殖柞蚕的数量多、规模大。费县的这几处“蚕场”,都是指放养柞蚕的山场。
养柞蚕的柞树,属壳斗科栎属植物,是一种落叶乔木,常在阳坡、半阳坡形成小片树林。费县人给柞树林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作“柞岚”。不是所有的柞岚都可以作为蚕场,必须对柞树进行人工培植和修剪,使株距、行距适宜,树型短化,才能成为合格的柞蚕场。柞树叶含有水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灰分、纤维素等成分,柞蚕非常喜欢食用。据化验,柞树叶的蛋白质含量为14.9%,是质量极佳的柞蚕饲料,非常适合养殖柞蚕。
柞树是费县的乡土树种,种植历史非常悠久。明代《万历兖州府志》卷四记载:“费县……以山茧为绸,朴而坚密,古所谓檿丝也。”清代《光绪费县志·卷一·物产》记载:“槲,一名柞。土人呼小而宜蚕者为枥,大而材者为槲。费山多槲,不知养蚕,自‘刘公绸’兴,始觅得蚕种养之,辄获巨利。以后沿山遍谷,半属槲林。”县志中所说的“刘公绸”,是指清代“刘罗锅”刘墉的祖父刘棨大力推广的柞茧绸。康熙年间,刘棨担任陕西宁羌州知州时,把他家乡山东诸城的柞蚕养殖技术传授给了宁羌百姓。当地百姓学会了养山蚕、织茧绸,于是把这种能够带来巨额利润的柞茧绸称为“刘公绸”。由此可以知道,费县人至少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开始养殖柞蚕了;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费县柞蚕养殖数量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了较大规模。
民国年间,费县从邻近的沂水县引进了一种柞蚕新品种叫作“客岭庄”。这个新蚕种,蚕体大,体色呈青色或淡绿色,茧形大,茧层厚,每千粒茧可出丝8~13两(16两制)。1933年,费县的柞蚕放养户多达7700户,占整个山东省柞蚕放养户的34%,在全省名列前茅。这是费县柞蚕养殖的第一个高峰期。
费县的柞树,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梁邱、朱田一带,生长在沙石矮山上。新中国成立后,费县柞岚面积逐年增加。1955年,费县从莒县引进了柞蚕新品种“黄安东”,每斤蚕种可收茧2万余粒,获得了较大丰收。1956年,费县在柞蚕主产区梁邱兴建了一家缫丝厂,利用当地的柞蚕茧来缫制丝线,缫丝工艺开始从家庭手工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方向发展。柞树也扩种到南部的石井、新庄、马庄等地。1956年~1958年,费县柞蚕产茧量一直保持在200万粒以上,甚至一年放养两季柞蚕(春蚕、秋蚕),亩产蚕茧10公斤,在全省柞蚕生产中处于领先地位。这是费县柞蚕养殖的第二个高峰期。1958年大炼钢铁时,砍伐柞树炼钢,柞岚面积急剧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全县柞岚面积仅剩700余亩。
山东省适合养殖柞蚕的地方,当然不止费县一处。整个沂蒙山区,乃至胶东半岛,都有柞蚕养殖的传统。这一点,在山东各地的村名之中留有印迹。例如,平邑县的流峪镇有“蚕场村”,地方镇有“北蚕场村”;兰陵县的大炉镇有“蚕场村”;枣庄市山亭区北庄镇有“蚕场村”;淄博市沂源县东里镇有“蚕场村”,博山区郭庄镇有“北蚕场村”。在潍坊市临朐县的“沂山风景区”内,有个景区叫作“大蚕场”,面积约20平方公里,有“大蚕场水库”、“大蚕场泉群”等景点;还有个“大蚕场村”,属临朐县九山镇。
费县朱田镇驻地东南5.6公里,有个村庄叫作“白涧厂”,村名也与柞蚕有关。据《费县地名志》记载,该村“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因位于山涧,又有大桲萝场,养了很多的蚕,结茧时一片皆白,故名白茧场,后演化为白涧厂”。虽然村名有“蚕场”、“茧场”之分,但是所包含的意思都是一样的。“蚕场”强调的是养蚕,“茧坡”强调的是结茧,是柞蚕养殖的不同阶段。
费县还有几个叫作“茧坡”的村庄,全部集中在新庄镇驻地以西2~4公里,都是因为放养柞蚕的山坡而得名。据《费县地名志》记载:
朱家茧坡,位于新庄西北4公里。朱姓于清代乾隆年间迁居此地,当时全系柞蚕场,以姓氏取名为朱家茧坡。
臧家茧坡,位于新庄西北3公里。周姓于清代雍正年间迁居此地,因当时系柞蚕场,故名周家茧坡。后因周姓无人,臧姓于清光绪初年迁来改为臧家茧坡。
赵家茧坡,位于新庄西2.5公里。《赵氏家谱》记载,赵成图于明万历初年从费城东玉泉庄迁至赵家庄,又于清康熙初年从赵家庄移迁至此,当时系柞蚕场,故名赵家茧坡。
房家茧坡,位于新庄西2.5公里,属赵家茧坡大队。房姓于清代顺治年间迁居此地,因系柞蚕场,故名房家茧坡。
王家茧坡,位于新庄西北2公里。刘姓于清康熙初年迁居此地,当时全系柞蚕场,故名刘家茧坡。清光绪年间以姓氏改为王家茧坡。
“茧坡”二字,很有画面感,漫山遍野,每个山坡,全都是大片大片的白花花的蚕茧,十分壮观。
费县人又把大叶的柞树称作“桲萝树”。桲萝,谐音“不落”,是因树叶经霜之后仍不凋落而得名。上面提到的梁邱镇的“胡家蚕场”、朱田镇的“白涧厂”,都是因为桲萝树很多、适合放养山蚕而得名。梁邱镇还有个村庄叫“大桲萝场”,位于镇驻地以北7公里。据《费县地名志》记载,该村建于一九四二年,因此处山场上桲萝树很多,故名大桲萝场。朱田镇还有个村庄叫“大桲萝湾”,位于镇驻地西南10公里。据《费县地名志》记载,该村建于清代雍正年间,因位于焦山和四道湾山的山湾里,当时此处有一棵古老的大桲萝树,故得名大桲萝湾。
桲萝(也作桲椤)树,学名槲树,别名橡树、大叶桲萝等,冠体高大,枝杈外展,树叶繁茂,适合养殖柞蚕。清代沂水知县吴树声在《沂水桑麻话》一书中说道:“沂多山,山必有场,种桲椤以养山蚕,岁出山茧、山绸无算。”因此,梁邱镇的“大桲萝场”、朱田镇的“大桲萝湾”等村庄,都是以种植柞树、放养山蚕而闻名的地方,都是“蚕场”,都是“茧坡”。
养殖柞蚕、收获山茧、缫制生丝,曾经是费县百姓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清代光绪年间《费县乡土志·卷下·本境商务》记载:“茧丝:销周村一带,路程较近,获利亦较多。每当蚕茧成熟,城市乡镇各处设肆收买,土人呼为丝市。”通过这段文字描述,可以想见一百多年前费县人养殖柞蚕、收获山茧的盛大场面。
费县境内的“蚕场”、“茧坡”等村名,记录了费县柞蚕养殖的那段辉煌历史,承载着费县古老的乡土文明,是中国蚕丝绸文化的重要历史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