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析“拔萃贡成均”

(2016-11-24 07:07:44)
标签:

费县志

拔萃贡成均

句读

断句

分类: 费邑杂考

 

       

        解析拔萃贡成均

 


《光绪费县志》卷十一的人物传记中,有多处提到一个较为陌生的词语,叫作“拔萃贡成均”。例如:

“李锡玠,……嘉庆辛酉科以拔萃贡成均。”

“王兴麟,字叔同,……道光己酉,以拔萃贡成均。”

“全应心,字维垣,……弱冠入泮,寻以优等食饩,工书法,以拔萃贡成均。”

 

    “拔萃”一词,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圣人对于百姓,也是同类,但远远超出了他那同类,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自有人类以来,没有人能赶得上孔子的伟大。”

由《孟子》中的这段话,又生发出了几个成语,如“出类拔萃”、“出群拔萃”、“拔萃出群”等。

到了清代,则以“拔萃”代称“拔贡”。例如清代蕊珠旧史《京尘杂录·辛壬癸甲录》:“海盐朱九朵山,以癸酉拔萃为户部郎。”清代黄遵宪《岁暮怀人》诗之二七:“拔萃簪花十五余,倾城看杀好头颅。”

所谓拔贡”,是指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清朝制度,最初规定每六年选拔一次,乾隆七年改为每十二年选拔一次。每个府学二名,每个州学、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相当于今天的教育厅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称为“贡生”,俗称“拔贡”。这些学业优异被保送入京的生徒,进入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深造若干年,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小京官、知县或教职。

   成均”是指古代的最高学府。《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注》:“(郑)玄谓董仲舒云:‘成均,五帝之学。’”后来,“成均”成为官设学校的泛称。唐代李胄《文宣王庙古松》诗有列植成均里,分行古庙前宋代王之道《奉送果上人住开先寺》诗有“我昔游成均,年少心犹童”。

“成均”有时专指国子监。唐代,曾改国子监为“成均监”。清代协办大学士汪廷珍担任国子监祭酒时,曾编著了一本《成均课士录》。

因此,拔萃贡成均”的意思,就是“选拔保送到国子监”

在《光绪费县志》中,除了“拔萃贡成均”,还有几处与之类似的表述:

“王者聘,字元调,……癸卯充拔贡入成均。”

“王淑龙,字云川,……弱冠登拔萃科。”

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县志中还有一处文字,则是直截了当的记载:“陈介吉,……年三十二,由岁贡入国子监。”所表达的“选拔保送到国子监”意思,则是明白无误了。

 

然而,有人没有弄懂拔萃贡成均”的含义,在古文断句中出现了不该有的错误。例如:

    清代学者叶德辉《铁耕斋印谱》序言中,有丁酉以拔萃贡成均,名满京华”,有人竟然断句为“丁酉以拔萃贡,成均名满京华”。

民国总统府秘书长张一麟《冯国璋事状》中有“诸兄皆入县学,仲兄以拔萃贡成均,声誉尤著”,有人竟然断句为“拔萃贡成,均声誉尤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