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拔萃贡成均”
(2016-11-24 07:07:44)
标签:
费县志拔萃贡成均句读断句 |
分类: 费邑杂考 |
《光绪费县志》卷十一的人物传记中,有多处提到一个较为陌生的词语,叫作“拔萃贡成均”。例如:
“李锡玠,……嘉庆辛酉科以拔萃贡成均。”
“王兴麟,字叔同,……道光己酉,以拔萃贡成均。”
“全应心,字维垣,……弱冠入泮,寻以优等食饩,工书法,以拔萃贡成均。”
由《孟子》中的这段话,又生发出了几个成语,如“出类拔萃”、“出群拔萃”、“拔萃出群”等。
到了清代,则以“拔萃”代称“拔贡”。例如清代蕊珠旧史《京尘杂录·辛壬癸甲录》:“海盐朱九朵山,以癸酉拔萃为户部郎。”清代黄遵宪《岁暮怀人》诗之二七:“拔萃簪花十五余,倾城看杀好头颅。”
所谓“拔贡”,是指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清朝制度,最初规定每六年选拔一次,乾隆七年改为每十二年选拔一次。每个府学二名,每个州学、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相当于今天的教育厅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称为“贡生”,俗称“拔贡”。这些学业优异被保送入京的生徒,进入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深造若干年,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小京官、知县或教职。
“成均”有时专指国子监。唐代,曾改国子监为“成均监”。清代协办大学士汪廷珍担任国子监祭酒时,曾编著了一本《成均课士录》。
因此,“拔萃贡成均”的意思,就是“选拔保送到国子监”。
在《光绪费县志》中,除了“拔萃贡成均”,还有几处与之类似的表述:
“王者聘,字元调,……癸卯充拔贡入成均。”
“王淑龙,字云川,……弱冠登拔萃科。”
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县志中还有一处文字,则是直截了当的记载:“陈介吉,……年三十二,由岁贡入国子监。”所表达的“选拔保送到国子监”意思,则是明白无误了。
然而,有人没有弄懂“拔萃贡成均”的含义,在古文断句中出现了不该有的错误。例如:
民国总统府秘书长张一麟《冯国璋事状》中有“诸兄皆入县学,仲兄以拔萃贡成均,声誉尤著”,有人竟然断句为“以拔萃贡成,均声誉尤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