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圣贤无不能饮
(2016-06-21 16:09:33)
标签:
古人饮酒圣贤与酒酒文化 |
分类: 艺文原创 |
今之正人君子,坚持认为喝酒伤害身体,喝酒还会误事,所以自己滴酒不沾,也反对别人喝酒。这样做的初衷固然是好的,但是未免过于走极端。既然酒圣杜康发明了酒,总会有他合理的成分。
喝酒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诗经·小雅·鹿鸣》给出了这样一份答案:“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意思是:我有美酒,让嘉宾的内心安逸快乐。美酒佳肴,是中国人最基本的待客之道。家里来了客人,总该拿出好酒盛情款待,否则就有失礼仪。俗话说:“无酒不成席。”假如光吃饭不喝酒,就会觉得气氛不热烈,就会觉得待客不周,就会觉得缺少了什么。
没有客人来访的时候,自己也想喝点酒,这又是为什么呢?
苏轼在《洞庭春色》诗中给出了这样一份答案:“要当立名字,未用问升斗。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苏轼认为,喝酒的好处有两条,一是可以带来创作灵感,二是可以解除心中愁闷。后来,“钓诗钩”、“扫愁帚”就成了酒的别称。
喝酒还可以联络感情,沟通思想。平时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可以拿到酒桌上来说。曹操和刘备,两人是竞争对手,也曾青梅煮酒论英雄。宋太祖赵匡胤,请石守信等老部下喝酒聊天,顺势解除了他们的兵权。没有酒来充当媒介,对话的氛围就不够。
这都是文人士大夫式的喝酒理由。其实,喝酒还有一大好处,就是解除疲劳。白天在外劳累了一天,晚上回家喝上几杯小酒,浑身通泰,奇爽无比。文人士大夫不愿说得这么“低俗”,但这是普通老百姓的普遍看法。
有了这么多的正当理由,喝点酒也就再正常不过了。于是,五千年的文明史,也就成了中国人的饮酒史。普通老百姓喜欢喝酒,大人物更喜欢喝酒,而且,越是鼎鼎有名的大人物,酒量越是大得惊人。
有句成语,叫作“尧舜千钟”,意思是,古代的帝王唐尧、虞舜,一次能喝一千钟酒。
这个“钟”,可不是我们常见的那种很小的“酒盅”,而是古代的一种酒器,又称“酒卮”,也就是酒壶。尧舜能一次喝下一千壶酒,那是什么酒量?虽然过于夸张,但是酒量肯定十分了得。
“尧舜千钟”一词,出自《孔丛子》一书。在《儒服》篇里,是这么记载的:“平原君与子高饮,强子高酒,曰:昔有遗谚:‘尧舜千钟,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饮十榼。’古之贤圣无不能饮也,吾子何辞焉!”看来,不只尧舜能喝酒,孔圣人也不含糊,一次能喝一百觚酒。
“觚”(读音g),是西周时期的一种青铜酒器。《广雅·释器》说:“二升曰觚。”一百觚就是二百升。这也过于夸张,但是酒量肯定也非同小可。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酒量差一点,但也能喝十榼酒。“榼”(读音kè),是古代的一种木制酒器,椭圆形。酒榼即酒樽,也就是酒杯。子路能喝十杯酒,酒量也不可小觑,但是与圣人相比,那就差得太远了。酒量不行,自然也就成不了圣人,所以子路只能当个贤人。
圣人和贤人,是有很大差别的。圣人是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贤人则是指有才德的人。圣人当然也是有才德的贤人,但是贤人却够不上圣人。由此看来,圣人的水平要比贤人远远高出一大截。后人向古代圣贤学习,不只是学习他们的品德智慧,还要学习他们的生活习惯,比如喝酒。俗话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妨先从喝酒做起,努力向圣人的喝酒水平看齐。
《三国志·魏志·徐邈传》记载:“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这番话有着特殊的背景。当时,曹操下了一道禁酒令,不准部下喝酒。一向嗜酒如命的徐邈等人,酒瘾发作按捺不住,只能背着领导偷偷摸摸喝点酒,却又不敢直说“酒”字,于是见面打哑谜说暗语,以“圣人”代指清酒(过滤的酒),以“贤人”代指浊酒(没有过滤的酒)。后来,人们就称嗜酒者为“乐圣”,意思是亲近圣人。唐代李适之《罢相》诗有“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杜甫《饮中八仙歌》有“衔杯乐圣称避贤”,都是亲近圣人,向圣人看齐的意思。
喜欢喝酒的人,都是懂生活、有情趣的人。历览五千年历史,因为喝酒,催生了多少趣话美谈。
刘伶爱喝酒,让妻子拿酒来。妻子把剩余的酒泼在地上,又摔破了酒瓶子,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劝他说:“你酒喝得太多了,这不是养生之道,请你一定要戒了吧!”刘伶回答:“好呀!可是,靠我自己的力量是没法戒酒的,必须在神明面前发誓,才能戒得掉。就麻烦你准备酒肉祭神吧。”妻子听了,信以为真,按照他的吩咐置办酒肉。刘伶把酒肉供在神桌前,跪下来祝告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说完,取过酒肉又吃又喝,结果又喝得酩酊大醉。
陶渊明喜欢喝酒,但是家贫不能常得。有一年九月初九,他坐在东篱下的菊花丛中,摘了一大把菊花独自欣赏,可惜没有酒来助兴。江州刺史王弘,是陶渊明的好朋友,他知道陶渊明重阳佳节定会赏菊赋诗,就派了一名身穿白衣之人,给陶渊明送酒来了。陶渊明见了酒,非常高兴,即便就酌,酣饮而归。于是有了“白衣送酒”的佳话。有人劝陶渊明戒酒,他坚决不答应,写了一首《止酒》诗:“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所谓“止酒”,就是戒酒。他宣称,如果戒了酒,就没有什么可高兴的事了。
王绩是隋末唐初的著名诗人,也是个酒徒,曾经专门搜集杜康、仪狄以来的酒徒事迹,为他们作谱,还仿照刘伶的《酒德颂》写过一篇《醉乡记》。唐高祖武德初年,王绩以隋朝遗老的身份,谋了个待诏门下省的差使,整天乐呵呵的。有人问:“你当个待诏,有什么可高兴的?”王绩回答说:“每天发给三升好酒,我留恋的就是这个。”门下省的长官陈叔达听说此事,就让人每天发给王绩一斗好酒。王绩因此得了个“斗酒学士”的绰号。
唐代的帝王,是鼓励大家饮酒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帝京篇》诗中说:“欢乐难再逢,芳辰良可惜,玉酒泛云罍,兰肴陈绮席。”
李白喜欢喝酒,那是极其出名的,甚至载入了正史。《旧唐书·李白传》说:“白既嗜酒,日与饮徒于酒肆醉。”李白写有《月下独酌》(之二):
这是李白称颂饮酒的一篇热情奔放的宣言书,是对酒的最高礼赞。
喝酒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能给人带来无尽的欢乐。汉代焦延寿《易林·坎之兑》说:“酒为欢伯,除忧来乐。”他竟然称酒为“欢伯”,多么悦耳动听的名字!喝酒能够排解忧愁,带来欢乐。若非爱酒之人,哪能取出这么好听的名字!
唐代诗人杜牧的《初冬夜饮》诗有“淮阳多病偶求欢”,有人以为他是狎妓,其实他是喝酒,从题目就可以知道。杜牧所求的这个“欢”,正是焦延寿为之取名“欢伯”的酒。因为有病,杜牧已经很久没有喝酒了,偶尔喝点小酒,高兴高兴!
喜欢喝酒的人,最愿意和喜欢喝酒的人在一起,痛饮狂歌,那才尽兴。假如遇上个不喜欢喝酒的人,没有共同语言,碰撞不出火花,那就会非常扫兴。唐代诗人元结,是个酒徒,很喜欢喝酒。有一次,他与不喜欢喝酒的人坐在一桌,喝酒没有尽兴,非常生气,回家又自饮几杯,然后写了《将船何处去》诗,把这件不愉快的事情记录下来:“有时逢恶客,还家亦少酣。”还加了自注:“非酒徒即为恶客。”所谓“恶客”,就是不受欢迎的客人,庸俗不堪的客人。元结喝酒没能尽兴,都快气疯了!
在酒徒们看来,那些板着面孔不肯喝酒的人,简直就是不解风情的夯货,委实让人怏怏不快。他们应该向东坡先生学习,即使自己酒量不行,也尽量凑凑场、助助兴,重在参与。如果一味反对别人喝酒,那就干脆不要出席了,老老实实在家保养自己的身体,免得扫了别人的雅兴。
上下五千年,圣贤万万千,名留青史者,百不过二三。圣贤中的大多数人,为什么没有留下姓名呢?诗人李白给出了最好的诠释:“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只有那些喜欢喝酒的圣人贤人,才有机会在竹简上刻上他闪亮的名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