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圣堂村的五大圣人

(2013-01-19 11:47:11)
标签:

五圣堂

儒家五圣

费县地名

杂谈

分类: 地名文化

 

      

       五圣堂村的五大圣人

 

 

 

五圣堂是费县大田庄乡的一个行政村。据《费县地名志》记载:“清代顺治年间,此地有座庙堂,内有五尊泥像,被称为五大圣人,故名为五圣堂。村亦以庙堂命名。”这“五大圣人”究竟是哪几位,没有详细交待。由于年代久远,当地也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圣人”呢?

一般说来,“圣人”是指被大众认为具有特别美德和神圣的人。尧、舜、禹是诸子百家公认的“圣人”。在先秦百家争鸣的时期,墨子等哲学家被其弟子尊为“圣人”。道教中有些人把达到返璞归真之人称为“圣人”。佛教有时也会将佛祖称为“圣人”。中国后世一些道德高尚、儒学造诣高深者如朱熹、王阳明,也被称为“圣人”。就连古代圣明的君主帝王如乾隆皇帝,也被尊成为“圣人”。

 

    这些年,“圣人”的名号有点泛滥,如“元圣”伊尹;“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字圣”许慎;“科圣”张衡;“商圣”范蠡;“史圣”司马迁;“医圣”张仲景;“文圣”欧阳修;“武圣”关羽;“兵圣”孙武;“智圣”诸葛亮;“谋圣”张良;“木圣”鲁班;“算圣”刘洪;“乐圣”李龟年;“棋圣”黄龙士;“诗圣”杜甫;“词圣”苏轼;“曲圣”关汉卿;“画圣”吴道子;“酒圣”杜康;“茶圣”陆羽;“药圣”李时珍;“剑圣”裴旻;“鬼圣”蒲松龄;“塑圣”杨惠之,等等。他们都是某一行业或领域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这些“圣人”,其实是“民间尊称”,或曰“雅号”。

 

  

从传统意义上说,“圣人”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儒家对“止于至善”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儒家的。

按照《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第四十》的表述,“圣人”是这样一种人:

 

    哀公曰:“善!敢问:何如可谓圣人矣?”孔子对曰:“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然取舍者也。故其事大,配乎天地,参乎日月,杂于云蜺,总要万物,穆穆纯纯,其莫之能循;若天之司,莫之能职;百姓淡然,不知其善。若此,则可谓圣人矣。”

 

孔子所定义的“圣人”,至少必须具备两点:一是“知通乎大道”,从而具有奠基和引领思想文化的基本路径、基础原则和方向之意义;二是“若天之司”,能够顺修天地万物的秩序,给天下和黎民百姓带来仁爱和福祉。

基于“圣人”一词原始的儒学立场,中国古代典籍中记载的比较受认可的“圣人”,主要有:伏羲、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皋陶、舜、禹、伊尹、傅说、商汤、伯夷、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柳下惠、孔子。随着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在中国、甚至是世界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儒家出了不少圣贤,其代表人物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儒家五圣”。

所谓“儒家五圣”,是指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及孟子、颜子、曾子、子思子五人的合称。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主张仁政,仁德为仁政的根本,治国当用仁德礼仪,不专注重政令刑罚。人伦之道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唐追谥“文宣王”;宋加谥“至圣文宣王”;元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改称“至圣先师”;清定建文庙,谥号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后改为“至圣先师孔子”。

至者,至高无上也。称孔子为“至圣”,表明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自从唐代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

亚者,次一等也。《尔雅·释言》:“亚,次也。”称孟子为“亚圣”,是说孟子在儒家学派的地位仅次于孔子。

 

 

颜子(前521年-前481年),名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人。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出身寒微,却能安贫乐道,聪敏过人,深思善学。对孔子所讲能闻一知十,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德行见称。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国魏正始年间将此举定为制度以来,历代统治者封赠有加,无不尊奉颜子。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复者,来复也,取自《易经》“复”卦。称颜子为“复圣”,是说颜子“复见其天地之心”之意。

  

 

     曾子(前505年-前432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县)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曾子对孔子仁政德治的主张,有着深入的、超于别人的理解,终得孔道真传,成为宗法孔圣之道的孔子思想的主要继承人。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孔子的孙子孔汲师从曾子,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在孔门弟子的地位原本不太高,不入“孔门十哲”之列,直到颜渊配享孔子后才升为“十哲”之一。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郕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郕侯”。元至顺初年,加封为“郕国宗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宗圣”。

    宗者,宗法也,曾子在儒家学术上递相传授。称曾子为“宗圣”,是说他的学术思想最为正宗。

    

子思子(前483年-前402年),姓孔,名伋,字子思,世称子思子。孔子嫡孙。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的生平事迹已难详考,据说他曾师事曾参,孟子是其再传弟子,又据《孟子》中记载:子思曾被鲁缪公、费惠公尊为贤者,以师礼相待,但终未被起用。《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已佚。汉唐儒者如郑玄、孔颖达等认为《小戴礼记》中之《中庸》即为孔伋所作,宋儒基本都肯定这一说法。程朱一派对《中庸》尤为尊崇,以为“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唐宋开始,“道统”论兴起。学者一般认为,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儒家“道统”的传承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中庸》亦为儒家心性理论的主要渊薮之一。孔伋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述者,阐述前人学说也。称孔伋为“述圣”,是说他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五位“圣人”的名号,都是封建帝王所加封,不同于民间私谥的“雅号”;而且,他们的美德为大众所广泛可,是名符其实的“圣人”。

费县自古为鲁国属地,有“学道之邦”之美誉;五圣堂村毗邻鄪国故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村内庙堂中供奉的五大圣人,应该就是“儒家五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