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一些行为容易成瘾,其生理机制是什么?

(2012-11-28 09:27:16)
标签:

杂谈

分类: Neuroscience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在使用没有被正式定义的术语“成瘾”时,会产生一些误解。所以首先,我们需要确认一下,何为“成瘾行为”。这种行为的本质是指人们完全投入于某种活动中,不顾其对于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后果,而坚持继续而为之。

  其次,再来看看什么样的行为可界定为成瘾行为,在精神病学的专业中,根据DSM-IV-TR做为标准分类中的冲动控制障碍曾被归为成瘾行为,包括病理性赌博、偷窃癖、冲动性购物、拔毛癖、精神性剥皮及网络成瘾等等。不知,这与题主所指的“一些行为”是否相符。

  最后,了解成瘾行为的生理机制需要从以下几下方面来探讨:

  1、神经递质理论
  基于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这三种主要的神经递质在关键行为过程中的相互联结,研究认为这三种神经递质与成瘾行为的发病机制相关。因此,降低的5-HT浓度(5-HT与行为触发、行为去抑制有关)、增加的NE(NE可以调节机体的觉醒性,并识别出新的刺激)和DA(DA与奖赏和强化机制有关)的功能,能够易化成瘾行为。其中,作为最关键的神经递质DA,在一般成瘾与物质成瘾的过程中负责生物传导的强化加工。

  2、神经解剖及神经心理理论
  在大脑中合成DA的主要区域位于中脑的腹侧被盖区(VTA)和伏隔核(NAc),神经元会投射到额叶皮层和部分边缘系统,这被称为中脑—皮层—边缘多巴胺系统,也称作奖赏系统。

      关于奖赏系统的发现,如@吉喆在评论中所述。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早期,加拿大McGill大学的博士后James Olds和Peter Milner 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将电极植入大鼠的脑部,发现大鼠会主动寻求脑部的刺激,甚至对食物、饮水都不感兴趣,直至精疲力竭,这种行为被称作自我电刺激。通过进一步提取分析,这一脑区受到刺激时所释放出来的化学物质即为DA,而这一脑区就是VTA。
http://p3.zhimg.com/65/ed/65ed1638364ddcaca201d71f3b93206a_m.jpg( 图片摘自《Neuroscience:Exploring the Brain》)

  之后,在大鼠脑的其他区域也发现了许多自我电刺激的点位,包括NAc、下丘脑外侧、内侧前脑束及脑桥背部。这些不同的点位通过一条共同的通路相互连接,参与正常的奖赏行为。如图所示,在与黑质紧密相邻的VTA,DA神经元的轴突通过内侧前脑束到脑的广泛区域(纹状体、额叶皮质和边缘系统)。
http://p2.zhimg.com/9d/42/9d42b2429b719497efce045a16797663_m.jpg(图片摘自《Neuroscience:Exploring the Brain》) 

      一些研究表明,个体奖赏系统中的DA活性低下,可能导致了人们通过各种超出正常水平的活动来努力补偿这种活性的减少,而其成瘾行为也可能是保持DA活性在体内达到平衡的一种行为活动。以病理性赌博为例,在进行猜测任务中,通过rMRI扫描被试的中脑和边缘系统,可见负责奖赏、决策与冲动控制的前部纹状区与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的活性低下;在认知任务中,脑前叶下腹中轴皮层的活性减少;而当个体边缘系统和感觉活动增强时,伴随着情绪高涨,愿意尝试冒险行为;如眶额叶皮质受损,通常的后果是判断能力下降。

  3、遗传学理论
  在成瘾行为的分子遗传研究中,初步发现,5-HT、NE、DA的受体变异。个体的遗传易感性,也可能使其后代处于成瘾行为的风险之中。同时,成瘾行为者的家族史可能也受到其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除了生物学的理论外,成瘾行为也因各自的不同,存在着学习理论与认知理论的解释,在此不一一赘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