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拜五台山》---登临五台山游白头庵
五台山白头庵,位于台怀镇以南十公里处的清水河东岸白头庵村,与白头庵相毗邻的白云寺、石佛寺、卧云寺、普庵寺连缀成环南景区别具特色的佛教圣地的氛围。白头庵始建于宋,明朝重修,香火鼎盛。
白头庵还有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很早以前,一位白首童颜的比丘尼行脚至此,忽见文殊菩萨化现,种种瑞像,神秘偈语,令她不可思议。尼俯首叩拜,喜悦万分,此后终止行脚,在筑寺念佛,并将修筑的寺庙取名“白头庵”。到了明代,香火依然十分旺盛,无怪乎明代著名诗人性善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幡然一老叟,来自无何有。手携紫节黎,飘飘鹤随后。两鬓带秋霜,未疑年多寿。隐显翠微中,樵牧传之久。乞食向人间,结庵倚山阜。紫气拥崖巅,丹砂煮星斗。乘撵入蓬莱,相寻不相遇。提诗细咨询,遣踪果非谬”。
[寺院胜景]
W020101125585130514133.jpg
白头庵佛堂
W020101125585130513301.jpg
白头庵斋堂
现在的白头庵,旧址已毁,遗址安在,正殿三间为简易建筑,殿后筑有龙王庙一座,现在十余间僧寮筑于正殿左侧,打坐念佛的僧尼信众使将此寮房辟为做佛事的活动场所。经过十年不断的努力,寺庙纲领执事健全,清规制度完善,两序大众道风井然,道场崇奉戒律,寺中经声佛号朗朗,路居此处的四众弟子无不受到感染。在政府的关怀和四众弟子的努力下,于2006年9月该寺被正式登记为五台山合法的佛教活动场所。现在需要扩建、修盖大雄宝殿、配殿和僧寮,使这座古老的寺院成为五台山胜景之一。
[当今住持]
悲智法师,俗姓郝,名书敏,于1956年出生于河北一省南宫市郝屯村,高中毕业,于1988年到五台山金阁寺拜慈贵和尚为师,并予剃度,此后在南山寺常住。1999年到白头庵,与师弟悲慧法师(其胞妹)共同结庵念诵,师兄弟谨记师父教诲,不惜艰苦,在只一间殿堂的情况下,依然能在残破荒芜的旧址上坚持念佛参禅,直到2004年,师弟悲慧在禅静中圆寂。
悲智法师与悲慧法师曾在五台山普化寺经三义和尚受戒,并接受因修老和尚的教诲,1989年还前往西安,跟随通愿法师学法,明白了以戒为师之根本。1990年又在江苏高旻寺亲近德林老和尚,悲智法师与悲慧法师同时学佛,重点听讲了《楞严经》、《法华经》和《金刚经》。



今天去紫竹院踏青,在一片油松林下坐了一会,突然特别怀念起五台山白头庵里的古松。这棵古松大概有接近一米直径,是我见过的最大最健美的一棵松树,我给它起名叫美人松。
白头庵是不为人所知的,我也是在白云寺住的那段时间听同屋的香客说的。说起来有趣,这位香客是寺院里的尼师派来的专门监视我的,因为我和夫人同住在白云寺,她们怕我们做坏事才专门派了一个男人与我同屋,派了一个女的与她同屋。
白头庵离白云寺不远,越过公路,跨过清水河,往南走二百米就能看到一棵震慑人心魄的松树,这里就是白头庵了。
第一次去白头庵,我发现这里其实只不过是一片废墟上面的三间瓦房。但景色的萧索却掩藏着古朴的景色。我们刚到就受到了住院尼师悲智师的热情款待。在白云寺我们是吃不太好的,到这里,师傅唯恐我们吃不饱。然后我发现这里才是五台山真正有趣的地方。寺院在山岩与清水溪之间。清水溪两岸树木繁茂,水草丰美,不时有大雁饮水,惊起。五台山有名的美食“台蘑”在这里随处可见,只是据说这里是台蘑南界,过了白头庵,就再也找不到台蘑的踪影了。从白云寺到白头庵的一路上要经过三座桥——都是用木板搭成的独木桥。当你跨过第二座独木桥的时候就能看到那棵松树伟岸的身姿了。这松树树龄应该有五百年以上了,据说这里在明朝的时候是一个禅宗大寺。整个白头庵村都在寺院的院墙里。现在只剩下了一棵松树和一个洞。这个洞是白头庵之所以得名的原因了,因为据悲智师傅说,过去不知道多久以前,有一位白头老人在这里修道成功,所以这里就被称为白头庵。这个洞其实已经消失了很久,仅仅在过去的文献中提到过。这是悲智师在盖大雄宝殿时无意发现的。我拿着手电筒试探的进去,其面供奉着一个观音菩萨。主洞的两边分别有两个侧洞,好比一个三室一厅的房子。侧室俱不能站立,但打坐尚可,我坐了一会,感觉挺好。
再说说这棵松树,大家有机会去五台山一定要去白头庵拜一拜这棵松树,据说很灵验的。我也在松树下面坐了一会,感觉也不错。松树的西边是一棵歪倒的柳树,好像松树的倾慕者,倚靠着倒向松树。只是这松树姿态过于伟岸,仿佛一个道心坚固的唐三藏,只是双手合十,不闻不问女儿国王的垂青。柳树也有一米直径,两棵连理树枝叶在空中交错,遮蔽了好大一块天空,上百只喜鹊在这片天地里跳跃,仿佛一个鸟类的王国。
悲智师非常的慈悲,我夫人说与悲智师言谈举止体现的无非就是两个字:妥帖。这种自然与平常对我们有一种说不出的吸引力。我说那咱就搬过来,恰好此时我们与白云寺的总管居士又出现了一些不愉快,所以我们就索性搬了过来,师傅欣然给我们安排了住的地方。
师傅让我们住在一起,说现在寺院还没有围墙,女孩子一个人住不放心。只是微笑着说寺院不能有夫妻生活。我们很是感激师傅的豁达与信任。其实早在我踏进五台山山门,一举一动都诚惶诚恐,更何况男女非分之想。
每天早晨四点不到,师傅就打板上殿了。四位师傅四位居士,就我一个男的。大家居然组成了一个小小的僧伽做了早课。我问师傅每天都这样吗,师傅说是的,过了夏天五台山会很冷,另外两位尼师就回自己的寺院了,师傅就带着徒弟两个人做早课。
我夫人晚上睡的很好,连说这里的夜晚是如此宁静,他日若是我变心她就来白头庵修行。我睡的有点担心,倒不是担心她来出家,主要是怕房顶会有小动物落下来。这里还是太简陋了,大雄宝殿就是三间瓦房,寮房和斋堂就是简易的斜顶平房。虽然没有大寺院的雄壮庄严,这里每一位师傅都抛弃了名利和做作,不敢说她们修行到什么阶段,但这份寂寞底色下的坚固道心,却是人间最雄壮庄严的圣殿。
值得玩味的是,在与白头庵村的村民交谈中得知,这里的村民却不那么认可悲智师,因为在白云寺住持昌隆法师的带领下,募集了几个亿资金修寺院,疏通利害,白云寺村的村民可以不用劳动就集体步入富裕了。而白头庵村近在咫尺却依然贫困。虽然都是出家人,可能从法号就已经决定了她们所毕生追求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今天是清明节,爷爷,姥爷,姥姥不能一一祭拜,谨以此文及十声佛号回向他们: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二〇一二年六月三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