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复习笔记(下)上下两部分
(2010-02-03 10:11:16)
标签:
2010考研2011考研对外汉语语言学教育 |
分类: 【语言学资料】 |
四、语法和语法学
1.语法的概念和特点
语法:是词的结构规则(构词)、词的变化规则(构形)和组词成句规则的总和。
语法的特点:①抽象性;②稳定性。
语素: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02年填空)
→词:是造句时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由语素构成。
→词组:是词的组合,是句子里面作用相当于词而本身又是由词组成的大于词的单位。
→句子:语言中最大的语法单位,交际中基本的表述单位。(01年填空)
语法单位一个接着一个组合起来的规则叫语法的组合规则
聚合规则:语法的聚合规则实际上就是语法单位的归类规则。
2.语法意义和语法范畴
语法意义:语法单位在聚合或组合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意义。
例:英语中的“is”有第三人称、现在时、单数的语法意义。
语法范畴:即语法意义的类,是由词的变化形式所表示的意义方面的聚合,把词的语法形式,即形态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概括起来归成类便成为语法范畴。(98年名词解释;00年名词解释)
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时、体、态、式、人称等。例:英语的复数即数的范畴。
3.语法形式和语法手段
关系:语法形式是语法意义的表达者。
词形变化:在有些语言中,词与词组合时形式要发生变化,同一个词与不同的词组合就要有不同的变化,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这些不同的变化形成一个聚合,叫做形态,也叫词形变化。
什么叫形态?(01年名词解释)
语法手段:我们把具有共同特点的语法形式概括起来归成类就是语法手段。(96年名词解释)
①综合性手段:附加、重叠、内部屈折、重音、异根。
②分析性语法手段:词序、虚词、辅助词、语调。
试论语法问胶陀锓ㄒ庖宓墓叵怠#?6年大题)
4.词的结构和构词法
(1)词的结构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
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02年填空)
语素
词
词干
(前缀)词(中缀)根(后缀) 词尾
复合词:由词根语素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构成的合成词。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构词语素组成的词叫做合成词。(02年填空)
(2)构词法
复合词构词法:构成复合词的规则。(在汉语中占重要地位)
派生词构词法:由词根语素和词缀合起来构成的词。(附加法)
——英语、俄语中占优势
缩略法:把词组中的某些词、语素、音节或音位减去,剩下的组成一个新词。
其它:词的内部屈折、重音移动等也可以用来构词。
5.词和词组的分类
★词:造句时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
词类:按照词在结构中所能起的作用,即词的句法功能分出的类。
划分词类的依据:词的句法功能。(00年填空)
★词组(短语、结构):是词的组合,它是句子里面作用相当于词而本身又是由词组成的大于词的单位。
根据句法功能,词组还可以分为名词性词组和非名词性词组。
词与词的组合最常见、最基本的结构类型(句法结构)可以归纳为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五种。(99年填空)
举例说明词的组合的五种基本结构类型。(01年大题)
6.句子和句子分析
句子
句子的最大特点:有一个完整的语调,表示一定的语气。
句型(句类):句子按其语气划分的类型:
陈述句:客观地叙述一件事情。
祈使句:向对方发出请求或命令。
疑问句:对所述的事情表示疑问。
感叹句:表达强烈的感情。
按句子结构分
五、文字和文字学
1.文字的性质和特征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辅助工具。
文字的三要素:字形、字音、字义。(其中字形是最基本的要素)
字形是文字所特有的,是把语言的听觉符号转变为视觉符号的主要手段。
文字的本质: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形”,每一个字必须能读出音来。
文字是一种符号系统。
例:汉字是由一整套的形体符号构成的系统。包括:笔画、笔顺、偏旁。汉语的特点:古代汉语的语词
2.文字的作用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语言又是一种有声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的形式是语音。声音是一发即逝的,因此,人们说话要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
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空上的局限。
①文字是人们积累知识的工具和传播科学的媒介;
②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必备条件,文字的创制使人类的发展进程出现了质的飞跃;
③从学习的角度看,文字还是学习语言尤其是外语的有利工具。
简要说明语言和文字的关系。(02年大题)
文字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产生后又反作用于语言,对语言有重要影响。
3.文字的起源和发展
发明文字以前
文字起源于图画,但是从文字记录语言的完备程度看,早期的原始文字只能粗略地记录语句,不能完整地记录语言。
和原始文字比较,独立的文字体系必须具备的条件:
①把整幅的画简化或拆散成单个的图形,一个图形跟语言里的一个语素或词相当;
②这种图形可以重复使用而所表达的意义不变;
③把这些图形作线性的排列,依照它们的顺序念出来,也就是语言里的词的顺序,顺序不同,意思也就不同。
从造字方法看,文字发展经过的三个阶段:
表意——表意兼表音——表音
意音文字:人们认识到字形和语音之间的联系之后就直接借用一个同音的表意字来记录语言中的一个词或者在一个表意字的旁边加注读音,出现了意音文字。
古埃及的圣书字、古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和我国的汉字都是兼用表意、表音两种方法的意音文字。
造字法
六、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1.语言的产生
三种说法:①劳动说:劳动过程中需要合作,促使语言产生;②歌唱说:表达情感的需要;③与生俱来说:是上帝给的。
2.语言的发展
①语言是以交际工具的身份为社会服务的。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语言发展的强大动力。
语言发展的两大特点:渐变性;不平衡性。(99年填空;02年大题)
词汇对社会发展变化的反应最敏感、最直接。词汇变化的表现: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词义的发展变化。
语音变化会影响交际双方的理解,因此变化较慢。
语法规则变化最慢。
所以,一般词汇>基本词汇>语音>语法规则 (00年填空)
(快→慢)
语言发展的两大规律使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既能随时满足新的交际要求,又能维持稳固的基础,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②社会的发展推动了语言的发展。——语言发展的外部原因。
语言系统本身如何发展,是由系统内部的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决定的。
组成语言的各部分(语言三要素)
各部分之间处在一种相互制约而又统一的平衡状态,一旦其中的某个因素发生了变化,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并影响到其他因素,系统内部的其他部分就会做出相应的变化调整,以达到新的平衡。
③语言的分化和统一是语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种状态。
分化:方言即语言分化的结果
★地域方言:一个原来统一的社会,由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不能保持统一的局面,就会在地域上形成社会的不完全的分化。这使得各地区居民彼此间的交往减少了。这时在某一个地区内语言中出现的新成分一般不太容易传播到其他地区去,语言中原有成分的改变或消失也不太容易波及其他地区,于是各地区使用的本来相同的语言,不同点就会不断地增加,各地区的语言就逐渐走上了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共同语就在各地区形成了变体,形成了所谓的“地域方言”,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词汇上也有不少差别,语法的差别较少。
汉语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社会方言:由于性别、年龄、阶层和社会分工等的不同,可以把社会上的人分为不同的群体。不同群体的人在语言的使用上表现出一些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特点,因而形成了各自所谓的“言语社团”。各言语社团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各有自己的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称为
社会方言。(01年名词解释)
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黑话是特殊的社会方言。(02年填空)
统一:语言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
共同语:是社会打破地域隔阂,走向统一时出现的语言形式,是一个社会(比如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所共同使用的语言。
共同语对方言来说是一种高级形式,它引导方言的发展,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准备最后取代方言。
基础方言:通常共同语总是在某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作为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叫基础方言。
汉民族的共同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
国语:多民族的国家里,各民族之间的交际工具,可一种,也可更多。
④不同社会之间的接触会引起语言的接触。
语言接触最常见的形式:词语的借用。(02年填空)
借词(外来词):指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00年填空)
意译词:用本族语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
语言间相互接触、相互影响产生的特殊现象:
A.洋泾浜语(皮钦语):是一个社会的当地人没有学好的外语,是外语在当地语言的影响下出现的变种。
特点:
①语音经过当地语音系统的适当改造;
②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
③词汇的项目较少,往往要借助于迂回曲折的说法指称事物。
“洋泾浜”通常只有口头形式,一般用于跟外国人交往的特殊场合。
B.混合语:“洋泾浜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被社会采用,作为主要的交际工具,并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和继承。
世界语:是一种人造的国际辅助语。
创始人:波兰医生柴门霍夫,1887年创造。
词汇材料来源:拉丁族语言,部分取自日耳曼语、希腊语。
字母:采用拉丁字母书写,一母一音。
重音:多音节词的重音一律落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
语法:只有16条规则,没有例外。
⑤口语、书面语
口语:是语言的口头形式,是说出来给别人听的语言。
书面语:是用文字记载下来供“看”的语言,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使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变成“看”的语言符号系统。
书面语的口头形式:新闻广播
文学语言:加工过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
口语和书面语及其相互关系。(99年大题)
[table]
七、语言的类型分类和谱系分类
1.类型分类(形态分类):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复综语。(02年填空)
(1)孤立语(词根语):汉语、壮语等。
特点:缺乏词形的变化,不用词内部形态的变化来表示词和词之间的关系和其他语法作用,而是靠词序和虚词表示词和词之间的关系和其他语法作用,所以词的次序很严格,不能随便更动。(96年名词解释)(02年填空)
★(2)屈折语:俄语、德语等。
特点:
①有丰富的词形变化,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这种词形变化来表示,因而词序没有孤立语那么重要。所谓“屈折”指的是词内部的语音形式的变化,所以又叫内部屈折。
②一个变词语素即所谓构形形态可以同时表示好几种语法意义,而这种语法意义也可以用别的变词语素来表示。
③词根和词尾结合得很紧密,脱离词尾这种变词语素,词根一般不能独立存在。
★(3)粘着语:日语、韩语、土耳其语。
特点:
①没有内部屈折。每一个变词语素(构形形态)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而每种语法意义也总是由一个变词语素表示。
②词根和变词语素之间结合并不紧密。两者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变词语素好像是粘附在词根上似的。
(4)复综语(多式综合语):美洲印地安人语
特点:一个词往往由好些个语素编插粘合而成,有的语素不到一个音节。由于在词里面插入了表示多种意思的各种语素,一个词往往就构成了一个句子。
2.谱系分类(发生学分类)
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就一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称为亲属语言。(99年名词解释;02年名词解释)
★谱系分类: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语言的历史来源)对语言所作的分类,叫语言的“谱系分类”。(00年填空)
语系:凡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一个语系。同语系中的语言根据其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程度又分为:语系、语族、语支、语群等。(98年名词解释)
语系的形成:是一种语言长期地不断地分化发展的结果。
原始基础语(母语)→语族→语支(语群)→语言/语种(子语)
8大语系:汉藏语系、印欧语系(使用人数最多的两个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语系、达罗毘荼语系、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
汉藏语系特点:有声调无重音;多用词序、虚词表示语法关系;虚词中有一类特殊的类别词(量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