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6/bmiddle/001L56AEzy7oHf1qw9hdf&690
文学是绘画里看不见的灵魂---隋易夫
隋易夫(1923-2016),山东海阳人。历任新华社随军记者、青岛市文联副主席、青岛画院首任院长、山东美协常务理事。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画院艺术顾问,青岛市文联名誉主席,青岛画院名誉院长。
隋易夫的画很有动的精神气势。他的花鸟画气盛势旺,有一种蓬勃灵动的生机和节律韵味。他善于运用画面的整体效果,处处顾全大局,突出画面中心,没有繁杂的细节。他的画面还有一种特殊的平面装饰趣味,这是因为他不追求空间的层次变化,而着重以大块的黑白对比,以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他还大胆地运用一些抽象手法,以增大画面的形式感。与此有关的是他画面的构成意味很强。他酣畅地运用直线、曲线的变化对比,运用各种几何形体的排列组合,使有限的画面造型因素,具有强烈的现代构成意味。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注重画面的意境和形式感,蕴含着天趣盎然的蓬勃生命力,于平正中求得一种纵横俯仰的现代气息。隋易夫先生在题材的选择上很少有固定的模式,在他的画幅里涉笔成趣的倒都是些寻常花草,如芭蕉、海棠、雨荷、玫瑰、木绣球、绿柳、红柿、向日葵、老玉米,都是些在平日里也随处可见的物事。读其题跋,也知这些画往往因季节递嬗,风雨晴晦感怀而作,或是游历写生而成。简洁生动的造型,率直遒劲的用笔,表达着一种鲜明、爽朗、平朴的艺术个性。从隋易夫的画中可以看出,他在用笔上很受徐青藤大泼墨的影响,墨色淋漓,笔意纵横;而在造型上又不无八大、白石的韵味,如他的禽鸟、鱼虫。但在赋彩与构图上,他力求融入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西画的某些特点,显示出打破程式章法的生机趣意。
隋易夫先生的艺术主张是:用情感重新塑造客观物象。物象即意象,亦即情感之符号。他在《从艺自白》中写到,“我的主意是:遵循民族艺术的发展规律,继承传统特征,借鉴外来文化,站在时代前沿,编制时代的个性化的绘画语言,倾诉时代情感,创造具有中国气派的当代艺术。我的创作方法是:“随意变形,形随意变”。我认为必须以情感重新塑造客观物象。注入主体情感的物象,强化拟人灵气,其自然形象必“变”。以此升华为艺术形象,亦即“意”的替身和符号。所以我以为“形非变不足以入画”。同时,由于主体观念、情感的变化,绘画语言的变化、布局、取势、构成、形式及其内涵等等,自然随之变化,因而其新自出;不必冥思硬创。反之,抛开艺术规律硬创出来的“新”,实属无本之木;“唯新是美”是幼稚的时髦观点。易夫先生的绘画语言自成一格。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没有直接的师承,无拘无束地从各种流派中吸收营养所致;另一方面,恐怕更重要的是“注入主体情感的物象,强化拟人灵气,其自然形象必‘变’”的结果。在他的笔下,绘画语言成了“意”的替身和符号。从充分表达主观感情的需要出发所使用的笔墨、色彩、布局、构图、取势等,虽别出心裁,却显得自然生动,和有些为形式而形式,为创新而创新的作品迥然不同。易夫先生强调“物随我写”,尊崇“随意变形,形随意变”的创作方法,其要点是意与形的辩证关系。他提出文学引路,文学是绘画里看不见的灵魂。他变形而不失形的精神,他夸张又善于掌握分寸。他主要以线来表现物象形体,用笔畅快、明确、概括,富于变化,并用点和面来加以穿插,增加变化。
近年来,随着隋易夫画价的升高,市场上赝品愈来愈多,但无论如何仿,隋老作画之格调,是造假者无人能及的,只是得其形似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