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丽的芦苇美丽的家乡人——读《白洋淀纪事》有感

(2018-01-17 17:47:43)
标签:

旅游

文化

教育

历史

读完沈老的作品,再来看孙犁先生的《白洋淀纪事》,感觉接地气了,阅读速度和阅读兴趣急速提升,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源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节简单。这部小说和散文集,每一篇文章情节上都比较简单,一件事情,或者更准确的来说是生活生产中的一个片段,如此一来,阅读起来思路很清晰,会把主要精力集中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二、人物形象积极生动,尤其是女性。人物形象是小说三要素之一,也是孙犁花大量笔墨极力塑造的。这部作品篇目较多,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有很多个,但是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广为传颂的姊妹篇《荷花淀》和《芦花荡》。从这两篇文章,我们看到了机智勇敢积极向上的水生,勤劳智慧识大体顾大局的水生嫂,干瘦精明过于自信的老头子,还有在战火中接受洗礼的两个女孩儿,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太多需要我们学习思考的魅力,再联系作品中的其他文章,无论是根据地的男人还是女人,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都是英勇机智的,阳光大方的,竭力守护着保卫着自己的家园,哪怕是妻离子散,哪怕是流血牺牲,在保家卫国方面是没有任何犹豫的。尤其是其中的女性形象,基本上每篇文章都会出现女性人物,而且她们都具备共同特点:首先是作为农村妇女,她们勤劳俭朴智慧爽朗单纯,其次作为抗战和解放时期的女战士,她们勇敢机智自信,主动接受再教育,积极学习新的政策,她们身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辉,其光芒甚至都可以掩盖男性形象,我想作者对这些女性是相当佩服极力赞扬的。这些人言行符合自己家乡百姓的身份,感受到人物的真实。
当然,作品还塑造了一些反面形象,比如抗战时期的汉奸,比如解放时期的落后分子,这些人物符合他们的身份和思想,也衬托了正面形象的积极伟大。
三、景物描写多姿多彩。一般我们读小说都喜欢情节复杂波折起伏的,这部作品虽然没有复杂的情节,但是人物形象的生动再加上景物描写的丰富,足够把读者的注意力抓住。仔细回想在阅读过的作品中,唯独孙犁先生的景物描写让我心生佩服。每篇文章中都有大量的景物描写,每处景物描写都会传达给我们很多的信息,每处都那么必要生动,作者在这方面下的功夫在我看来一点也不亚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这对于阅读小说很少看景物描写段落的我来说,能够认真阅读每处景物描写是相当不容易的。虽然自己没有生活在那里,可是每处景物描写自己都会不自觉的去想象,而且可以真切的感受当时的场景和氛围,这种感受在阅读沈老作品时是不曾有过的,虽然去过南方见过与其类似的山水,可是看到那大段的景物描写时自己虽然竭力去想,头脑中依然呈现的是模糊的模棱两可的景象,这点好像拉开了我与作品的距离。
四、通俗的方言抓住我的心。开篇就提到孙犁的作品更接地气,主要是语言的通俗流畅,尤其是河北的方言让生于斯长于斯的我倍觉亲切,虽然距离孙犁笔下的安新地区有一段距离,但并不远。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人物的一言一行仿佛是自己亲眼目睹亲耳听到一般,一切是那样熟悉那样舒服。此时才明白为什么在阅读沈老作品的时候班上的一位湖南籍学生由衷的喜欢,才明白老公在阅读王小波的作品时感慨万千,这极力证明了熟悉亲切的语言带给人心灵上的共鸣,同时加深了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增加了对作品和作者的喜爱。《白洋淀纪事》虽是战争文学作品,但是却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讲述了白洋淀地区劳动人民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土改运动中的英勇斗争和积极参与改革生产生活的故事,其中这个地区劳动人民的言行以及思想状态作者把握的非常好,适合人物身份,符合人物的经历和性格,这与作者精湛的语言功底以及作者深入此地亲自经历是分不开的。
这部作品已经读完一段时间,而以上这四个方面内容是我在经过沉淀与思考过后依然印象深刻的地方,不过俗话说“好话说多了不甜”,开始阅读作品时看到这样劳动妇女的形象很鲜明生动,感觉内心都是阳光温暖的。不过,在阅读了一些文章之后发现作者笔下的人物都是类型化的,那么多女性形象都是一样的,甚至爽朗利落的性格都是一样的,没有个性,所以读到后来就感觉有些厌烦,仿佛在读一个人的故事。同时,情节上结尾处都是美好的,所传达的主旨都是积极乐观的,心里还是会有些反感,毕竟在那个时期并不真实,因为有太多的残酷和落后的思想,不过我想作者应该是想借此来传达美好的愿望。
经典值得再次阅读回味,尤其是那副清风吹拂芦苇荡人们在其中划船歌唱的景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