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看不见的监视
桥本隆则/文
大数据(big
data)时代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组成,或许你就是在某台超级计算机只是一组数据符号表示,但这也是你存在于大数据的一个证明。最近在参加美国共和党研究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活动,发现了很多很多耐人寻味的事例。在上次选举中,奥巴马阵营使用的选举手法已经大大超越了一般人的想象,如在某一州,奥巴马的选举组团不是用原来的大海捞针手法,对区内所有选民进行电话或者邮件的选举攻势,而是使用当地某计算机公司与某保险获得一组数据来展开选举,如:某选民,买的是日本汽车,经常有时间去电影院,去超级购物不超过40美元……这些数据都被收集,断定为是倾向奥巴马的选民,依照奥巴马阵营的透露:依照现有的民主党支持者的汽车数据,购入日本丰田车的选民,基本可以锁定为民主党选民。这样只要让有投票倾向,支持自己的选民去投票,既节约了资源,也保证了选举的胜利。但是,奥巴马阵营却忘记了一件事情,选举是向全体选民,而不是某一部分特定人群的选战。
奥巴马总统
大数据的内幕事情一直在慢慢地向外泄露,据说中央情报局利用大数据技术,把其他国家的政治领导人的兴趣,爱好,以及学历,阅读,购物等等数据全部汇总,这样可以清晰地发现这个人的政治立场。(这个技术不光美国,日本也在使用)但是大数据并不是都是坏的方面,如新的禽流感流行时,就可以利用现在掌握的禽流感的扩散地域,以及相关的数据掌握禽流感的扩散方向,更好地预防禽流感。但是这些数据都是平时人的生活习惯的积累,你在美国如果上网查询了医疗保险制度,这时民主党就会前来找你,他们通过门户网站知道了你的阅读经历。在伦敦你如果在伦敦购入猫粮,下次肯定会有一家猫粮公司给你寄猫粮折扣券,如果你买了月经用品,结果也是一样,下次某月经用品公司给你寄送折扣券,资料。而当你买了婴儿用品,这样月经用品折扣券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婴儿用品,尿不湿,奶粉等,一点不会搞错。你不觉得你的私人生活都被在某种形式监视中。 
谷歌的数据中心
为什么会说到伦敦,因为在2001年911事件,2005年伦敦地下铁爆炸案以后,在伦敦大街小巷装了数千个监控探头,这些探头监视着伦敦市民的每一天的日常生活。当时这个举动引发了英国各界的批判,但是在要恐怖主义还是要个人隐私的讨论中,为了自身的性命安全,牺牲个人隐私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占了上风。但是这些图像数据并没有完全用到反恐战争,甚至连伦敦的交通超速也用这个探头数据,当你否认自己没有超速,伦敦警察会给你寄上一张有你脸的罚单。现在已经不能区分那是反恐,那是监视。
上周英国《卫报》爆出美国国家安全保障局利用各大门户网站,以及交友网站的市民通话,阅读数据来收集个人的情报。在大数据时代各种上网阅读,购买经历,交友经历都会让你成为某方关注的焦点。如现在交友网站(脸谱,推特)等的数据量每年成倍增长,大约是12兆,推特每天有8亿人利用,大约4亿条信息,而脸谱每天有1千万张照片,这些都会成为一个被政府利用,观察,监视的平台。如脸谱的留言等都会反映你的思想或者过激行动,再通过你的电子邮件就可以知道你周围的任何情况。再从网络上的活动履历描绘出你的活动轨迹,这就是美国国家安全局网络最终恐怖嫌犯的基本方法,这样会对恐怖嫌疑犯,或者预备的恐怖分子都可以有控制。但是这些行为都是在法律控制以外进行,据爆料人透露;只要知道你的邮件地址,谁的邮件都可以知道,这也包括总统,法官,美国的情报机关可以任意知道任何人的邮件内容,换句话说,美国政府可以任意使用民间企业的大数据库,用这个监视任何想监视的人。
美国数据门的当事人接受媒体采访
虽然美国英国政府等都没有对前中情局雇员的话发表意见,但是现在的时代已经很难从大数据中逃离,除非你不生活在这个时代中,现在能做的是如何保护自己数据不被有偏见,或者使用到不相干的地方。比如:你的私人空间不是自己掌握,而是给那些计算机内的空间掌握;千万要防止利用数据没有找到真正罪犯,而让无辜者受害,最后对于那些所谓分析数据者的权限要限制,否则他们反而成为掌握生杀的人。大数据时代并不一定能使人过的更加安全,有人戏言:人的命运要被计算机掌握。但是在大数据时代自己的隐私,一定要自己掌握,这才能掌握自己命运,也是更安全的保证。

已经上架,请给与支持 到以下网站购买
请点击进入当当网:
请点击进入京东网:
请点击进入豆瓣网:
请点击进入卓越网:
友情提示:本博文章只是提供新浪博客使用。新浪以外的论坛,博客谢绝转载与刊登。如有意向请联系告知并支付相应稿费,如有若侵权本博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邮件地址:偶尔一笔
我的微博:偶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