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代变迁,无奈之举--日本的殡葬文化的改变

(2009-09-24 08:34:04)
标签:

偶尔一笔

日本社会风情

高龄社会

殡葬文化

分类: 东瀛飞鸿

                            本博文被推荐至《草根博客》首页

      最近楼下的邻居,一位慈祥和蔼的日本老太太因年纪大故去了。我因为今年是楼长,所以按照惯例,我要到楼里的另外几家去收份子钱,顺便也要代表当地自治会对家属进行慰问。当然我也趁这个机会也要体验一下日本的葬礼风俗。

时代变迁,无奈之举--日本的殡葬文化的改变

装殓师化妆

时代变迁,无奈之举--日本的殡葬文化的改变

献上一柱香

      我认为中国与日本文化风俗的渊源一直就有,不是几个人能否定。日本的丧葬仪式是从唐代流传到日本,一般按照佛教仪式举行。之后不断地被更新,根据佛教各个派别的不同,仪式也稍有区别。但是也象我们中国一样要做头七,最后到七七以后才回归普通生活。

时代变迁,无奈之举--日本的殡葬文化的改变

古代日本将军出殡

时代变迁,无奈之举--日本的殡葬文化的改变

供奉牌位

     赶到小区的集会室,进门以后我代表我们全楼居民交给老太太亲属香典。当然,我是小干部所以我自己也出了一份香典。楼里是2万日元(约1300人民币),我出的是5千日元(约320元人民币)接下来就是日本葬礼的重头戏—通夜。也就是我们中国的守灵。风俗一样其中肯定有一个人没,不能睡相互交替为故人守灵。当然,灯也不能关,香火一直点天明。据我边上的老太太告诉我,现在很多地方都不能点香了,因为消防部门怕有火灾,给周围邻居造成麻烦。

时代变迁,无奈之举--日本的殡葬文化的改变

香典信封

     第二天一早,斋场有车出发载着我们去火葬场。日本火葬场很多很干净。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是:去的道路与回来的道路不能走相同的道路。尽可能避开同一条路。这里有个传说:说火葬场的死者灵魂会随着来的路回来,所以不能走。(但是在日本东北部的农村地带,很多人为了招魂,特地走相同道路回来也有)最后我觉得与中国习惯相近的还有一个地方就是走出火葬场时,每个人会拿起一撮盐撒在地上。一是入土为安,而是灵魂干净的意思。

     在日本的物价消费的水准,我参加的这个地区内的葬礼是最简洁的。这样也要花费约30万日元的开销(约2万多元人民币)如果是公司葬,密葬等要花费更多的金钱。这就牵涉出日本的殡葬经济了。在日本,葬礼仪式以后,当时就可以拿到骨灰盒,因为基本上是佛教或是神道,有个戒名的问题。(在寺院受戒,请和尚做道场)还要找个寺庙放到寺庙专用的骨灰堂,或是墓地。这一般要看寺庙名气,以及渊源,从300万日元到几亿日元都有。(20万元人民币至几千万元人民币)我国福建省的石材在日本销量很好的原因就在于此,这次石材基本就是拿去做墓碑等与殡葬有关的方面。

     这已经成为日本很多民众的一种负担,当日本成为一个老龄社会时,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与我在一起参加葬礼的日本老太太告诉我,她不希望获得戒名。死讯也不要通知很多人一切从简,只是最亲近的亲属告个别,骨灰存放好以后通知极好的好朋友就可以了,家也不要了,家具全部贡献出去。因为她讲:如果举行葬礼,给亲属与朋友添麻烦。自己只要安安静静地离开就可以了。

时代变迁,无奈之举--日本的殡葬文化的改变

家庭佛堂

     回家以后我又仔细调查了一番,现在为了适应日本的高龄化社会,针对老年人后事的行业也是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另文介绍)如帮助老人整理遗物,保管遗物的公司。小区内的还有位老太太已经90岁了,心里很明白。前几天小区内的大扫除(日本也有)时见到我跟我这样讲:我活到90岁,不想给年轻的人添麻烦,我能活到今天已经很幸福。百年后我就高温一烧上天堂。她还告诉我,她还安排了后事。给帮助过自己的人写了感谢信,自己的遗物是一个她最喜欢的书架,将会一直保存在遗物保管公司仓库里。最后她还告诉我一个小秘密:在信封里她还放了一张她年轻时的照片。是她最美时候的照片。

     再过10年我们中国也将步入老龄社会,如上海等大城市,10年前已经步入老龄化城市行列。我们也将很快面对高龄老人身后之事的安排。在城市的紧张节奏,人与人关系的疏远,又加上独生子女很多的今天,如何关心那些空巢老人,孤独老人,我们不光要关心他们身前之事,也要关心身后之事,这才是使他们真正能安度晚年的重要一步。或许,我们是儒教的社会,但对于传统的冠婚葬祭的改革要从我们这一代开始做起。

时代变迁,无奈之举--日本的殡葬文化的改变

最后一别

感谢推荐,关注我们的博客《草根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