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诗的传说想必知道的人不少,但是很少知道这个故事是中国佛教的转折点吧。我第一次到广州时,我揣着《六祖禅经》打了一辆碰碰车,赶到光孝寺,去近距离接触六祖的神传。
1400多年前,六祖从当时的蛮荒之地,广东南海,投奔当时的大师弘忍。

因为不识字,又无人担保,再就是外表木呐,所以被寺里的人事发配去舂米,而且身份是临时的行者。用现在的话讲,不入流,不在圈内。不久,大师要选接班人,就出了一道高考题(偈),凡是能做处就能接受衣钵。寺里根正苗红的传人,神秀大师兄马上就作了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时全场喝彩,说到了大家心坎里了。但是,偏偏有一个不识时务的,在旁边歪歪扭扭地写了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癌。众人一片哗然。
旁边的大师倒吸一口冷气。此偈的境界已经到无相的等级,单刀直入顿悟之心直刺心中。当晚,大师偷偷把衣钵给了偈的作者—临时工(行者)慧能。为防不测当晚慧能就离开东山寺,赶回广东。之后民间有很多传说,记得十多年前还有电影讲慧能返回广东之事。(一路打杀)
一边神秀是则天女王的坐上宾,另一边在藏匿整整十五年之后,在弘忍大师圆寂之后,潜龙出水出现在南海光孝寺。

就像所有伟人出现时一样,慧能大师出现时,就解决了当时禅语难题:旗幡问题。既:风动还是旗动。大师一语惊人:既非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耳。此语一出在场千人伏地,惊叹圣人出现。从此,慧能大师的言行就被汇编成书,成为唯一与佛祖释家牟尼的说法—经一样的,《六祖法宝坛经》。
慧能禅师的是中国式佛教的奠基人,破除佛教的神秘性,只要有心就能成佛。这种观点就与在北方的师兄—神秀的渐悟派形成鲜明对比。南派的是促使佛教平民化,世俗化。其中借用儒教的观点: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使禅宗在中国迅速传播,广泛发展。而北方的禅宗,虽然,在帝王的支持下,盛极一时。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武宗灭佛时,北宗被破坏殆尽,而南宗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成为主流。
神秀与慧能如放在现代社会,一边有舆论,财力,政府的支持,另一边是草根。或许草根会被认为是邪说,谬论。但是,总有人会点燃自己,照亮别人。会成为大师。不要忽视草根,不要过信自己手中的统治资源。
注:神秀约活了(606-706)101岁。 慧能只活了(638-713)71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