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观察】被误读的弗洛伊德先生

(2015-05-09 10:31:38)
标签:

佛学

分类: 心·观察
小编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出生在捷克的摩拉维亚。漫长的一百多年以后,心理学和世界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经常试图去评价这位伟大的人,他不停地被赞扬、被贬低、被误读。当我们谈到弗洛伊德的时候,究竟在谈论什么?

http://mmbiz.qpic.cn/mmbiz/mnoDuttLdiaGOkNHmGLdVKbCDbyJMN8fUgwHHFyk0yM57NR43qdYwyWN1gG1ibGWGvBYIbg4n745uELBicpRicljAA/0?tp=webp&wxfrom=5

对精神分析稍有了解的人会想象出1884年弗洛伊德治疗癔症患者安娜·欧的样子,病人靠在躺椅上,他坐在后面,仁慈又充满悲悯的目光注视着潜意识和人心的阴暗。

他的治疗往往一周三四次,可能要持续好几年,主要的来访者是中产阶级有钱有闲的贵妇们。歇斯底里症就像如今的焦虑和拖延一样,是种时代病。

精神分析的历史也是一场漫长的撕逼史,虽然同样被归类为精神分析学派,但是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都努力从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中分离出来,后来美国的新精神分析学派更是反对这位鼻祖对本能的种种偏执。

这位戴着眼镜的大胡子,其实挺尴尬。在基础心理学里,大家一致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因为不能证伪、不够科学而只能当历史遗留的故事看看,没人再研究它。

在临床咨询里,各种方法、流派交错纷杂,很少有人再纯粹沿着精神分析的路子给来访者做咨询。

而在文学、传播学这些领域,一大批受到弗洛伊德影响的理论家,像是拉康,他的理论并不能治病救人,但是把精神分析里的复杂概念、繁琐定义、无穷地分析再分析在文本批评中应用到了极致,但他们亦不是弗洛伊德。而在更多不明真相的大众眼里,还是觉得“弗洛伊德=性”、“弗洛伊德=心理学”。

特质学派的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未“出道”时有次坐火车遇到弗洛伊德,跟他聊起自己刚才遇到的一个小男孩,在奥尔波特的描述里,弗洛伊德慈祥地、充满智慧地看着他说,亲爱的,那个小男孩就是你吧。

奥尔波特感到一阵恶寒,本来慕精神分析之名的他改了路子,开始研究人格类型的问题,就是后来著名的“Big Five”模型。

http://mmbiz.qpic.cn/mmbiz/S4ZdfSdFglC5ibsfEqBGzOADWho2Nlx80ysE2tBCjmq1NGARuONGYKuT821wrZDicDfnPvnJpLrGubxzYibh5mia8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

这个模型被称为“人格”的海洋,每个人在每个向度上都可以评价和了解自己。

我们可能也跟奥尔波特一样的感受,觉得这位老爷爷分明是在胡扯,但这无疑是不负责任的想当然。就像是把弗洛伊德等同于心理学一样,这会让那些埋头在实验室、和小白鼠混在一起的科研人员想瞪你一眼,让那些在实验室之外收集数据、完善已有理论的应用心理学家感到委屈,好好的一个“中间学科”被一棒子打死,甚至因为弗洛伊德的巨大影响力导致大家以为心理学就是“HI,你知道我在想什么?”的伪科学或者神秘学,很多人被弗洛伊德引上心理学的道儿,之后却不得不承认,这一学科的大众普及做得实在太差。


http://mmbiz.qpic.cn/mmbiz/S4ZdfSdFglC5ibsfEqBGzOADWho2Nlx80j6vTwGqvCtjtoKYMzwgyOu2dofMLfs8GfZs2xlTQiadED1MIa791CP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

这是完整的心理学学科图,找找看弗洛伊德的位置应该在哪儿?

还得感谢我们生存在一个愈发理性、超越想当然的时代,分析和评判一个人,首先要了解他吧。


关于弗洛伊德你需要知道:

一个观点

人是具有潜意识的。这可以被实验证明,也算是弗洛伊德给现代心理学留下的最宝贵遗产,只不过当时他的套路不同,老弗不做实验,而是跟梦较上了劲,认为这才是通往潜意识的唯一通道,天一黑,潜意识的大门缓缓向我们敞开,无数关于自我的秘密争先奔涌而来。

两个本能

我们都知道力比多,弗洛伊德提出它的时候也没有说力比多就只是性、生殖,它是“生的本能”,还包括我们爱与创造的能力,我们借此来生存。另一个本能是“”,他晚年洞察人类历史,战争、杀戮、自杀、虐待,这些都是带有毁灭倾向的,死的本能。

三个“我”

三重人格结构,这个太有名了,谁都知道自我本我超我,即便它不能被科学证明,但是依据经验,大家会有“嗯,好像真是这样”的感觉,弗洛伊德先生希望我们能做到三个“我”的平衡,不压抑、不放纵,好好活着。

五个时期

这个是关于个体发展阶段的一个划分,在心理学中也依然是个很重要的理论。一个小婴儿长大成人,要依次经过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性器期,猜猜最后那个时期应该是几岁?对,就是青春期。

之前说到弗洛伊德的雪茄实在是“打自己脸”,原因就是他明明说吸烟、贪食都是口唇期留下的毛病,但别人问他“你怎么还抽烟”,他说自己只是纯粹地抽烟而已,和口唇期无关……

八个防御机制

被扰乱、被威胁的时候,如何保持内心平衡稳定?对抗焦虑的手段被弗洛伊德称为防御机制。有压抑否认升华投射替代退化合理化反向形成,举个最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你问一个屌丝他为什么找不到女朋友,他会怎么回答呢,也许是“哼,现在的女人都只看钱看脸没有内涵”,他为自己的不努力奋斗找“合理化”的借口。再比如说战争,无论怎样被冠以正义、爱国的好听的名字,也不过是我们毁灭本能的升华罢了。

关于防御机制还得再啰嗦两句,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是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也专注于对防御机制的研究,这在如今的心理咨询中必不可少。


http://mmbiz.qpic.cn/mmbiz/S4ZdfSdFglC5ibsfEqBGzOADWho2Nlx80goIT7zDrfI7JnhF0gxAOFEdkJQTkxTV5IRdBrbLLUFuTfa7ja5iaph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

漂亮的安娜也许是历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女心理学家,她后来去美国,更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就是提出需求层次理论那个),还跟她有过暧昧的感情。

上述看起来觉得怎么样?虽然有些不符合我们的认知,但这是精神病大夫弗洛伊德先生多年工作经验的总结。而正因为这是经验,所以不被主流心理学承认。而且荒谬的是,他一方面被不明就里的人顶礼膜拜、奉为圭臬,另一方面也被一些人认定“心理学就是胡扯”、“弗洛伊德说的全都不对”。

有篇弗洛伊德著作中译本的前言说的挺中肯: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弗洛伊德。他“不是改良家,只是观察家”,他在观察或治疗时,发现病人的本能欲望受了不适当的压抑而成病,因此,他认为人世间的道德所要求于人的有关性的牺牲往往超出了必要的程度,因而他相应地把性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以致造成理论上的乖谬。


http://mmbiz.qpic.cn/mmbiz/S4ZdfSdFglC5ibsfEqBGzOADWho2Nlx80GuKv0OS7iajEkGvuUt4aCKCMqxZiavy7k3pDicIYjDAo6WeicpVk2EhsJQ/0?wx_fmt=gif&tp=webp&wxfrom=5
一个很有名的视觉效应图,看她是在朝哪个方向转?

字里君在遥远的高中时期,也做过弗洛伊德的脑残粉,觉得他的想法用现在的话来说真是“脑洞大开”,透过他看到了那么一个有趣的、不一样的世界,弗洛伊德先生是我高中平淡压抑生活的一份惊喜。从此我开始业余为朋友们解梦,不时冒充心理医生。

从前我们不接受他骇人听闻的理论,认为这是对人类的侮辱,后来我们又过分相信和崇拜他,到现在,我们和心理学家们终于都学会了批判继承,接受他真实的样子。

他像是一个幽暗严肃的大圆圈,心理学、文学、符号学、伦理学都和这个圈圈有交集,他为我们带来的,是如此精彩奇异的视角。


http://mmbiz.qpic.cn/mmbiz/S4ZdfSdFglC5ibsfEqBGzOADWho2Nlx80pwQEMAHN4yLavmeEW3btWgaicO1hjE3c84W4R0twpWahH3hKu1iaO4d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

漫画,弗洛伊德对“男人脑子里在想什么?”的看法

附上“脑洞大开”系列著作,还是那句话,要去评价和批判,首先你得看看他的书吧。

 

《弗洛伊德说梦境与意识》

《弗洛伊德与莎乐美通信集》

《危险方法-荣格、弗洛伊德和一个女病人的真实传奇》

《弗洛伊德五大心理治疗案例》

《在电影院遇见弗洛伊德-在电影里找回最真实的自己》

《爱情心理学》

《文明及其缺憾》

《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

《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

《释梦》


http://mmbiz.qpic.cn/mmbiz/S4ZdfSdFglC5ibsfEqBGzOADWho2Nlx80MBL72Kr6cQcn8JnGTYdiaznPxYMIDHJebpTUbmpaDiby2rqvsXg43OG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
http://mmbiz.qpic.cn/mmbiz/S4ZdfSdFglC5ibsfEqBGzOADWho2Nlx80vrfjD98Iico3WHQpdtJ3zDnQRicFOgZicFztum6ha7CSDVPJuKLTsgH1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
这两本都是弗洛伊德早期的著作,没有《释梦》和《性学三论》那么人尽皆知,但是都写得很有意思,比如人们为什么要在某些场合表现幽默?笔误和口误会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这样来总结吧:

他脑洞大开,惊世骇俗,他不全对,也不全错。

http://mmbiz.qpic.cn/mmbiz/icsOibyiaScKichtH5FB3ts3skaghFOyhPRZsbibDwhWWJUjEC9RFS7jeC0RXymONdGm9uO04MzqEyRgYE4Kto5Mcag/0?tp=webp&wxfrom=5

为贫瘠的精神添抹艳色

为喧闹的灵魂浇筑安宁

我们,为您的快乐而奋斗!

---------------------------------------------------------------

飞迪曼心理咨询,专注于关爱您的心灵


http://mmbiz.qpic.cn/mmbiz/lUh1GD1TibtCoAm0jZGD9vGJiaEMCB1SIKfvsCyDTM247XQJpROb4mKEaribXtoDY27kOs5sf3mhlymiaamJQ67Y3Q/640?tp=webp&wxfrom=5


拇指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下期更精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