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觉察】克服负面思维----为何人仍然停留在有限的现实里?
| 分类: 心身专栏 |
之前有朋友跟小编哭诉自己为何总是负面情绪缠绕,时好时坏,正巧小编看到这篇文章的英文版,于是乎,翻译过来,希望给有需要的小伙伴们一丢丢启示。那小编的努力就没有白费啦!开始学习认识自己,就离改变不远咯!
---------------------------------------------------------
PS: 想起来,不知道小伙伴们都喜欢看什么类型的文章,或者有什么问题,欢迎跟小编交流(平台语音/文字留言)。如果遇到合适的,小编很乐意为你推送的,么么哒,爱你们的小编。
作者:Shahram Heshmat ; 翻译:思考中的酱油
Published on Mar 18, 2015 in Science of Choice
在回应负面情绪时,为什么有些人会陷入逐渐增强的负面思考和负面情绪的自我挫败循环中呢?有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通过人的大脑图式的过滤器,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导致了这一结果。图式一直在支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心理表现:“我不值得被他人所爱。”“如果一个人知道真实的我,他们将会拒绝我。”“人们应当做的更好,更努力。”随着重复多次的激活(演练),负面的图式获得了更强的习惯性思维模式,这种模式随着时间推移更为容易被负压性生活事件所接收。对我们图式的认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长的机会。
图式具有稳定性,并且对关于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僵硬化的信念。基本上来说,这些图式是我们看待世界的眼镜。举例来说,一个认为每个人都恨她的人在解释别人的关系时,倾向于用这种态度。图式导致了一种选择性的关注。这解释了为什么一个有社会性焦虑的人在满屋笑脸的人中只看到了一张皱眉的脸。易受到社会性焦虑影响的人在看到不明确的面部表情时,也很可能把它理解为一种不赞同的信号。另外,这些扭曲的观点会使那些有缺陷的行为长期处在恶性循环中。一个人越容易焦虑,那么他在一段关系中亲密性的情绪水平越低。
那么这些图式从哪来呢?图式来自于我们的长期受到的影响以及学习习惯。举例来说,一个人的父亲若对他过度辱骂或严苛,他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则会对权威人士习惯性的害怕并且总是很小心翼翼的把所有的事情做对。他表现的好像一个无助的小孩。一旦这种学习习惯养成了,与原初相似的刺激则会引发条件性的反应。这种在幼儿早期重复失败的经验或者批评很可能会导致低自我价值的主旋律。长大后,潜在的失业可能性无意识的导致认为自己失败的想法以及抑郁的情绪。
简而言之,图式是筛选,编码,解释事件的思维模式。我们并非生来带有这种模式。我们是在后天学会了这种思维模式。这些有官能障碍的想法并不能够被直接觉察,直到情绪转变激活前一直处于休眠的状态。这就好像我们砍了树但是却保留树根。树可能显得不在了,但是它仍以隐藏的保留根的形式存在于土壤里。相似的,这些心理习惯,如果它未经检验,可以自动恢复负性思考模式(例如,感觉自己不够好或者没有价值)。它们会阻碍内心探索以及现实层面的自我观察。
改变图式的方法是试图忘记那些自我诋毁的旧习惯,用新的、更健康的图式来替换它。这种改变完全不同于仅仅从理性上的理解它。这种改变包括对那些曾是无意识行为的持久的正念训练并持续花心思去寻找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举例来说,通过预先认识到一种有代表性的的图式(例如:寻找持续性的认可以维系价值感),这个人则较不可能过度反应。本质上来说,治疗的目的是转变病人的意识从:刺激→情绪
为贫瘠的精神添抹艳色
为喧闹的灵魂浇筑安宁
我们,为您的快乐而奋斗!
---------------------------------------------------------------
飞迪曼心理咨询,专注于关爱您的心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