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光宇:心理咨询的职业存在

标签:
心理咨询职业存在邹光宇中国心理咨询学传统文化本土化存在焦虑杂谈 |
分类: 心·漫画 |
摘要:
本文是深圳心理咨询协会会长邹光宇先生在本届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系统年会上的发言整理,主要讨论了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瓶颈和愿景。
心理咨询的职业存在
深圳心理咨询协会会长
邹光宇
本文是深圳心理咨询协会会长邹光宇先生在本届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系统年会上的发言整理,主要讨论了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瓶颈和愿景。
一、心理咨询的前世今生
中国心理咨询学,作为经验科学,从理论到实践,游走于迷信与科学之间,自古有之。
传统文化里蕴藏大量心理科学财富,缺少系统化总结。引入的NLP技术、积极心理学等,90%的内容都可以在国学经典里分离出来,用于实践操作。
对经典传统文化的分析研究,可以是基础与应用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实体部分,也是“本土化”的有效方式。
无论毁誉,作为法定职业快速发展的中国心理咨询师队伍,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团队,还正在向更大扩展。
矫枉必须过正,经历过数十年”静默期”的心理学,心理科普以考证等方式或者循道的方式在积极展开。
生命宝贵短暂,文化在嬗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最高”,一代人的作为局限于这一代人自身。
吁请各群体接受和拥抱这个现实,“活在当下”,
让心理学焕发我们时代的精彩给自己和后人看。
大陆心理咨询业面对世界最大的隐形需求,疲于应付刚性需求(神经症性困扰和强烈的现实焦虑者),职业队伍金字塔雏形初现.
大陆累计考心理咨询师证合格者约50万人;
大量青壮年知识分子横向进入充实和丰富了心理咨询理论、技能和职业队伍。
深圳市心理咨询从业者大约1500人.
市场在不断以适者生存法则确认或者淘汰从业者(遛骡子和马的地方).
心理咨询处于双向培育阶段.
心理咨询是一个必须接地气的职业,
真正的门槛在市场,而市场需要规范。
二、心理咨询的存在焦虑
挑战与机遇并存
外在刺激与内在纠结同在
期待与无助成趣(悲)
资源与动力不足,叶公看龙,孔方艰难。
1. 存在焦虑之一
煮豆燃箕,有话事权的精神科专家的不屑,无视职业、专业差异打压(鞭策)心理咨询。
精神科大夫的焦虑,还是文人相轻,还是做同行冤家?
2011年,中华医学会某分会张明园教授在深圳人大立法促进场合公开宣称:“劳动部为了解决就业开设了心理咨询职业,门槛太低了!”
深圳晚报多次报道精神科医师过度“恶评”、“差评”心理咨询师整体。
2. 存在焦虑之二
“馅饼在天上飞,咨询师在地上追”。市场急剧扩大,心理咨询的隐形需求日益显性,队伍快速扩大,而合格的咨询师不足,成熟的咨询师短缺。
总人口的20%亚健康或者不健康;
恶性人际冲突与自杀现象触目惊心;
心理服务现状亟待改善。
3. 存在焦虑之三
咨询师继续教育一片繁荣,鱼龙混杂、方向感模糊;
技能传授爆炸性扩展;
“大师”满天飞;
卖刀者众,解牛者寡。
4. 存在焦虑之四
主流社会的无知(暂不了解),与心理健康灾难化相映成悲!
中小学教育,生理卫生尚且不足,许多地方心理卫生教育几近于无;国民心理健康教育严重不足!
大陆每年数十万人自杀,人际恶性冲突频发,心理不健康是主因。(富士康请和尚做法,做楼宇防跳网)
“违法”向年轻的社工机构定向批量采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而心理咨询机构不得其门而入。
5. 存在焦虑之五
学院派与江湖派(“社会派”),“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大来往。”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文牍方式认证注册心理师,社会(江湖?)派难得其门而入;认大庙方丈,难认游方术士。
两重一轻:重程序,重门户,轻实操能力。
市场假象,洞穴假象比较盛行。
文凭教育激增,继续教育缺钙。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重要概念的边界模糊与职业定位,缺少理论支持,钳制心理咨询效能发挥。
心理咨询机构禁打治疗字眼。
三、健康自恋
我们助人,但不是救世主,还要救自己—存在下去。
让心理学服务走进“主流”和社会各个角落是每位心理人的责任与使命,也是纳税人的合理期待;
以“心理氏“的虚拟人格做一个自恋的讨论:
1. 健康的自恋的心理学界,不是熟睡或者生病的心理学届。
国家级心理学会有责任助推心理咨询的职业化发展,拓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学毕业生的就业生存空间。一夜之间社工专业“怀揣应用心理学”发展到三百多所学校设专业,而应用心理学的硕士生含泪考社工证。难道只有“社会学会协会”才懂得借用社会一词和当权者交流?
深圳社工机构连社工专业的准毕业生都订购;去年底首届企业社会工作年会表彰120名督导,教社工们做小组个案社会工作。爱香港同胞,可是更想知道大陆专家们睡了吗?
2. 健康自恋的心理学界是开放的,不分门派,彼此抬爱,内在不冲突,共同发展。
接受现实并努力成长是健康的自恋。心理咨询职业再认证、咨询师成长体系需要以接地气的方式实施。
给从业者一份自慰,给社会一根标尺。
促进全行业合理的客体关系模式,完善和谐的自体心理结构。自己不掐,大一统共进。
3. 健康的自恋心理学是主动积极适应环境的心理学届,社会在变,象牙塔再美,需要底座支撑。
能否和民政部官员一起讨论心理学社会工作定位与职能,并合理定位心理咨询?
能否主动向行政主管,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献计献策,召开研讨会,争取心理服务预算?
能否和媒体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心理科普,并呼吁当局关注心理服务界的发展与民生?
4. 增强正念,活在当下,把握良机。
让心理服务从业者成为高富帅,白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