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回到幼儿园――一堂社会心理学课纪实
(2010-01-08 14:11:03)
标签:
杂谈 |
“社会化”是我讲授的“社会心理学”课中的一个概念,它指一个人通过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每当讲到这一节时,我总要提醒学生,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既需要个体实现与社会的融合,又需要个体对社会现实和成规具有一定的反省与批判精神,个体完全的社会化将导致社会退化。从操作上看,就是要遵守小规则而勇于挑战和突破某些大框框。 小规则指的是能使社会得以正常运行的各项社会规范与准则,大框框则指妨碍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与成规。 于是学生问我:小规则都有哪些?我只能一一罗列,非常麻烦。去年12月,看到《读者》上有一篇王四四的文章,题为《我们得回到幼儿园去》,说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哪所大学学到了他认为最重要的东西,那位老人回答:是在幼儿园。 这段话让我突然意识到,”幼儿园规则”这个概念就足以概括我所说的全部小规则或说一个社会所需要的基本规则。 于是,我设计了”让我们回到幼儿园去”这样一次讨论。 (杨眉) 180多人的大班被分成18个小组,分组讨论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在大班发言,将我们在幼儿园学到的规则分类列在黑板上,结果列出了如下规则: 分享,合作,友好,礼貌;爱心(爱他人,集体,祖国);向他人学习,帮助别人;谦虚,礼让,积极向上;诚实,勇敢,说话算话;尊老爱幼,不可以欺负小朋友;讲卫生;不理陌生人;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听父母、老师的话;自己的事自己做;用完东西放回原处;爱护公物,不浪费粮食;做事有始有终;爱护环境;爱劳动;上课认真听讲;午睡时不说话;不迟到早退;有时间观念;有错能改;遵守纪律;能分辨是非。 大家讨论后还确认了这些规则的最低意义:是为了要我们不做妨碍别人、伤害别人并最终伤害自己的事;最高意义:是为了让我们能与他人共享生活。 那么,幼儿园规则在成人社会里是否够用呢? 这次,我把大班分成了南北两半球,南半球质疑,北半球答题。 “南半球”说:“幼儿园没说贪官污吏的事”; “北半球”答:“幼儿园说了别人的东西不要拿,幼儿园还说了要爱护集体。” “南半球”说:“幼儿园没说营私舞弊的事。” “北半球”答:“幼儿园说了做人要诚实,要爱护公物。” “南半球”说:“幼儿园没说与异性交往的事。” “北半球”答:“幼儿园说了小朋友要友好与合作,说了不可以欺负人,尤其是男孩子不可以欺负女孩子。” “南半球”说:“幼儿园没说违法乱纪的事。” “北半球”答:“幼儿园说了要爱祖国,爱集体,要守纪律。” …… 原来幼儿园规则不仅适用于成人社会,而且还可以成为在成人社会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法则。因为这些小规则是人类千百年来生存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在试错排错中总结出的生存法则,这些法则不仅适用于中国,而且也适用于人类。 大家再次分组讨论,达成了这样一些共识(□后均为同学的发言): 1.守小规则有利于社会的正常运行 □社会缺少了小规则会乱作一团,就像游戏没有规则便无法继续。(叶子丹) □不遵守小规则一定会给自己带来大麻烦。人们之间因为缺乏关爱和信任,就会到处是争吵,公物被破坏,交通事故频频出现,甚至到处都是犯罪。小规则是社会正常运行的保证,只要我们做到其中80%就能很好地生活;反之,如果违反小规则,我们的社会秩序就会混乱。(霍焱) 2.守小规则有利于个体的持续发展 □守小规则可以赢得社会赞许,满足一个人被社会认可与赞许的需要,还有安全、归属与自尊的需要,从而激发人发挥内在潜能。(刘亚男,徐云) □你守小规则,有教养,别人就会喜欢你,社会就会接纳你。守好小规则,自己舒服,别人也舒服。 □守小规则会让人更有人格魅力,这样的人会和环境产生良好互动,得到许多社会支持。(孙娴) 总之,小规则是人类社会得以正常延续的基本准则,是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中逐渐摸索而确立的社会契约。无数历史以及现实的教训都证明了,离开这些基本规则,这个社会就很难正常延续下去。没有延续,就谈不上发展,所以小规则并不“小”,一个社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取决于这个社会的人是否自律,是否自觉遵守这些小规则。同时小规则也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守小规则最低限度可以使我们避免大的麻烦;而从积极方面看,则可以满足我们的许多社会需要,使我们拥有丰富而健康的社会资源,可以使我们在共享、合作的人际关系中创造美好的人生。 前面说到,大框框指的是妨碍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成规。一个社会要向前发展,就得有人勇于质疑旧观念、旧思想,勇于创新,而创新就意味着对一些大框框的冲击甚至突破。在“为什么要突破大框框”讨论中大家达成了以下共识: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突破一些大框框,在遵守小规则的同时,对大框框进行冲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这种特立独行。 □从古到今,那些大有作为的人都是勇于违反大框框的人,如达尔文顶住宗教方面的压力,经过多年的努力,提出了进化论,否定了人类是由上帝创造的。社会的改革者也是这样。所以,如果没有突破大框框的人,那世界就不会进步,人类就不会发展到今天。(李晓英) □大框框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思维定式,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而自觉遵守服从。但不断重复前人的思想,社会就会退化。因此,人要想有所作为,要想推动社会发展,就要有突破大框框的勇气。如建国初期,外国专家断言中国没有石油,而李四光提出新的理论,否定外国专家的论断,最终发现了大片油田。这就是突破大框框的典范。(霍焱) □一味遵循大框框只会让我们的思想变得落后,所有创造都被禁锢、封闭起来。因此,突破大框框,积极勇敢地去创新、去发展,从而产生新认识,创造新理论,才能推动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并在同时满足我们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需要。(段颖) 结论是:突破大框框不仅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前进,而且也有利于个体的建功立业,因而,是社会与个人进步不可缺少的环节(要素)。 讨论后大家达成的共识有: 1.大小是相对而言的 □幼儿园规则并不都是小规则,比如“听老师与家长的话”,某种意义上也是大框框;再如“守纪律”这一条,通常属于小规则,但一旦这种规则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变成了服从权威的代名词,它就变成了大框框。 其实,小规则的表述只是为了方便学生记忆和操作。严格说,小规则应称做“基本规则”才是。 2.遵守小规则第一,突破大框框第二 在这点上,大家的看法是: □只遵守小规则,不突破大框框,注定一生平庸;只想突破大框框,不守小规则,注定一生失败。因此,守小规则第一,突破大框框第二是我们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朱莉) □对于幼儿园的规则,也就是做人的规则,我们应尽量遵守,这样社会认可我们,接受我们,即使我们一生平凡、普通,也会被认为是有教养的人,会让周围的人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感觉世界美好,在成人的基础上成材,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才能与力量。(朱智) □不遵守小规则却总想突破大框框的人其实是十分肤浅的,常常也是不道德的。 □一个人只有尊重他人,善于分享,才能被他人认可;只有遵守法律和社会法则才能得到社会与国家的认可。当被人们认可时,人便有了可以尝试突破大框框的基本环境。(王志丹) □突破大框框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不是人人都能有创造性贡献的;守好小规则,让社会能良性循环,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贡献。 结论是:一个人还是要先做人,再做事。从操作上看,就是守小规则在前,突破大框框在后。 3.人不应该为了突破大框框而突破大框框 在这个问题上,同学们表现得很成熟。 □作为年轻气盛的我们,还要注意不应有虚荣,不要为了追求社会认同而抹杀自己的个性,更不要为了显得与众不同而去故意冲击大框框,从而让自己去支撑一个不属于自我的空壳,这两种行为都会让自己很累,都会产生矛盾和困扰。 □为突破大框框而突破大框框是一种哗众取宠,没有什么建设性。真正的特立独行或说突破大框框,来源于信念和对世界独特的认识。 □一个人在决定突破某个大框框时,必须首先明白自己的目标在哪里,是什么,盲目去做不是特立独行,而是哗众取宠。 4.最守小规则的人最有可能成功地突破大框框 □守小规则的人因为有利他行为,就达到了融入人群的基本需求,不会受到太大的排斥,在此基础上去突破大框框,容易得到支持,有利于减少自身的压力。(王蓓)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只有切实地守好生活中的小规则,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才可能向大框框发起挑战。(关姗) □一个人一贯守小规则,那么即使突破大框框失败了,仍然可以做一个被社会接纳的人,而不至于一败涂地。(李微佳) 这个问题不那么容易达成共识。因为守小规则是件又容易又难的事。 说容易,是因为这些规则大多是在幼儿园就开始学习并实践的,印象很深,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已养成习惯。此外,幼儿园规则也并非要100%遵守,能遵守85%就挺不错了。总之,大家不是从零起步,并且也无须做到100%,从这个角度看,守小规则并不难。 说难,是因为虽然是从幼儿园就开始学,并且对大学生而言,基本上也都还铭记在心,但许多大学生知行不统一,实践中有人甚至连50%都没做到。以最基本的合作、分享、利他、爱劳动、爱护公物而言,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中都已成了罕见的品质。因此,从知行不统一的角度看,大学生守小规则是一件并不轻松的难事。 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大家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作为大学生,我们既缺乏守小规则的毅力又缺乏突破大框框的勇气。我们中的很多人,既不能守小规则,又不敢突破大框框。(朱莉) □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学大框框,学生物中的基因组成、学化学中的门捷列夫、学物理中的伽利略,并把学习他们的成果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石,以此区分“好”“坏”学生。如果一个人的学习好,那么他即便不守小规则,老师和同学也会迁就他,、包容他,甚至包庇他做坏事;而一个成绩差的学生,常常被看作一无是处,被全盘否定。当他们的心理压力积蓄到一定程度,不能忍受周围的不公平时,他必然会违反小规则,做出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事来。(吕铮)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常常是违反小规则,又特别遵守大框框。守小规则要比守大框框难得多,因为小规则实在太小了,小到有时我们忽略它都没意识到,且守小规则不会受到表扬,而守大框框才会被人称为“聪明的”。所以很多“聪明人”就采取了不守小规则却遵守大框框的方法,造成现实生活中许多“理所当然的事”变成“没必要的事”,许多“不应该的事”变成“理所当然的事”。(吕铮)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说谎不是好孩子”,我们便开始在人生路上注意这一点,但谁能理解如今社会上众多的诈骗、贪污行为呢?这些人的罪恶行为告诉我们,一时守小规则简单,但当面对欲望,面对诱惑时,坚守小规则的确不容易。所以,守小规则的难易问题的确令人深思。(王志丹) 最后我们还是达成了共识:为了社会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将从现在做起,从守小规则做起,我们将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自律,为社会和个人都能进入良性循环而做出自己的努力。 在操作上,我建议大家对照已列出的幼儿园规则,把已具备了的打上钩,以后注意保持,把未具备的标上三角,然后递次排列出来,一条条做,直到养成习惯为止。如此坚持,加上原有的习惯,一个学期就可以学会守85%的小规则了。而对于已具备85%左右小规则的同学,我的建议则是:不要用完美主义的标准要求自己,这些同学需要的是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现在很多成人指责大学生“知书不达礼”,我的观点是:如果我们成人能为大学生做出守小规则的榜样,学生就能比成人做得更好,因为“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从学生角度看,由于上进心切而更看重做事并没有什么不好,但不能因此而忽视人立身处世的最基本的规则。因为没有做事的成功,生活照样可以继续;但没有做人的成功,生活就会如噩梦般可怖,社会也会因此停滞甚至倒退。此外,不论社会怎么样,只要一个人能坚守自己,就一定会对社会的良性循环有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还是要先回到幼儿园去。 感谢王四四的启发,使我和我的学生能共享这样一个有意义的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