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德阳五日

(2009-05-17 15:07:46)
标签:

孩童

心理辅导

古诗

小朋友

宝蕊

德阳

健康

分类: 心·成长
德阳五日(文:滕金燕)
     就要去灾区了,心情却异常地平静:没有做太多的准备,只是买了点备用的东西,因为我知道无论做什么准备都是不够的,无论读多少心理危机干预的资料也是无力的;因为我还知道我们有一位可以把自己交出去的老师和团队。然而,在踏上飞往成都飞机的那一刻,心理不免有些担心和害怕,不知道前面等待我们的是一个怎样的景况,想象着电视里直播的一幕幕:倒塌的房屋、无助和呆滞的眼神、残缺的躯体、血腥的尸体、、、、、、
    到达目的地德阳市的那一刻,所有的想象都被实景所取代,我们并没有见到电视里所看到的场景,房子一排排的站立、街道上的汽车和行人井然有序,除了显得有些格外安静,和其他的城市没有很大的区别。当地接待我们的是位书记,他好像并不是很欢迎我们的到来,在与张老师短暂的沟通后,他同意安排我们到第十救助站开展心理辅导的工作。在我们临走之前他再三的叮嘱说:“我们不需要救世主”!这句话深深地震动着我们的心,虽然在来之前宝蕊老师一再地强调,我们来这里不要有帮助人的姿态,要像一位老乡一样去陪伴、去聆听、去学习,学习他们的坚韧和承担,但在潜意识里不免还会有一些助人者的心态,书记的话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在与救助站的领导和前一批的志愿者进行了短暂的沟通与接洽之后,工作很快就展开了。我们一共分了五组:孩童组、儿童组、青少年组、老年组、哀伤组,我被分到孩童组,负责5岁以下孩子的心理辅导。从来没有辅导过这么小的孩子的经验,真的不知道如何入手:不知道如何把他们召集起来、不知道怎么跟他们建立关系、不知道用何种方式跟他们谈地震、也不懂他们的语言、、、、、、、、焦虑、紧张、无力随之而来,在加上一个上午就找到3位5岁以下的孩子,而我们组又分过来两位香港来的心理专家。4位大人看着3位三位孩子,三位还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孩子,总觉得有那些地方不对劲,甚至开始怀疑这次来灾区的意义。我们的同伴也有类似的担心和困惑:青少年组找不到一个青少年、老年组觉得这些老人未来没有希望、儿童组也有自己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担心和害怕。我们都不允许自己失败、都很想做点什么、都很渴望去帮助、都希望有价值,当我们什么都不能做时,就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对一切产生怀疑、、、、、、、“无为”真的很难,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做一些事情来证明自己。幸运的是我们有位好老师、有一个好团体,大家在相互支持。每天早上6:50分我们一行10人在宝蕊老师的房间里一起祈祷:祈求“道”、上苍的引领,祈求力量、智慧、平安、、、、、、每天晚上8:50分,宝蕊老师带领我们分享并督导,分享一天的经历、收获和困惑;督导一天的问题所在,让我们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第二天,第三天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每一组的活动都开展的如火如茶。孩童组也从儿童组分过来一些小朋友,组织了我们自己的小团队。我们教小朋友做早操、学英语、学古诗,陪小朋友做体育活动、画画、粘橡皮泥、唱歌、、、、、、在活动建议关系,在活动中安慰心灵。那天,我们其中的一位老师在教古诗《游子吟》,在一个非常巧妙的时机我们把话题切到地震。很多孩子都分享了地震当时经历的情景,也分享面对这种地震的心理活动:害怕、恐惧、想哭、找妈妈、逃跑、一点也不害怕、、、、、、、、
孩子们的表达和表现超乎了我想象,“我以为”孩子还太小,他们什么都不懂,也不能表达自己感受,但其实孩子们什么都知道,她们表达很好;“我以为”孩子们在这样的灾难面前肯定承担不起,但孩子其实比大人更勇敢、更有弹性、也能更快的康复,只要你能很好的去陪伴和聆听。那天,一位3岁小男孩的妈妈来看孩子时说孩子这些天跟我们一起状态好多了,并不断的表达感谢。当时,我心理有些感动,其实孩子们一直在变化:从起初看着我们要要躲开到躺在我怀里安详的午睡,从开始胆怯的眼神到后来的嬉皮捣蛋.只是我被自己内在的担心和先入为主蒙蔽了眼睛看不到孩子的问题,也读不懂孩子的变化。
    第四天,第五天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多,不断有新孩子加入到这个小团体,其中有很多是住在这附近的村民的孩子。随着这个小队伍的不断壮大,开始真正担负起这个小团体的责任,更加认真的去聆听和学习,与时同时我们却与分离一步步的靠近。最后一天,我们每组都做了分离的活动:老人组跟每位老人进行了道别,青少年组和儿童组每位成员都感动的泪如雨下,孩童们也有自己的不同表达爱的方式:流泪、送祝福、送礼物、、、、、、但不管哪一组,不管何种表达方式,不管我们在哪里,我们的心在一起,我们爱着彼此。
   不到一个星期的灾区生活,与其说是去助人 ,不如说去学习,学习我们四川同胞的坚韧、勇敢、乐观和人生智慧;学习如何从焦虑、担心、害怕走向坦然、谈定、自信;学习如何懂得“无为”的力量。这一切都是“道”的能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