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南行浅记(7)

(2021-05-31 15:56:07)
标签:

土楼

宗族文化

原创

分类: 游迹

东南行浅记(7)

    疫情无情地禁锢了远足的野心。步入
2021年,形势稳定,那颗不安分的心又蠢蠢欲动。想去的打卡地不时在脑海闪现,于是下决心出去走走。

4月10日和一位战友直飞厦门,开始了闽地之旅,4月22日由杭州飞回,算是安慰了自己。

拟分几次把这次东南行中所见所闻发出。由于笔拙,难以表达全部心思,故缀“浅记”二字以掩内心羞涩。

(本次为浅记7东南行浅记(7)
    在事先攻略中把福建土楼就列在其中,但在详细了解后,才知道没有那么简单。用
“星罗棋布”来形容那里的土楼一点不为过分,短时间内根本无法走遍。只好用一天时间,到
漳州市南靖县西部的土楼群看看,它们分别属于书洋镇的上坂村和塔下村。东南行浅记(7)
    坐西朝东的裕昌楼,建在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旁。东南行浅记(7)
    据说裕昌楼建于
建于元末明初,是南靖县现存最古老土楼。东南行浅记(7)
    从土楼大门的沧桑程度看,这座楼着实古老。东南行浅记(7)
    土楼的天井里,正对着大门建有一座单层
“观音厅”。令人不解的是这一严肃的场所,竟然非对称性开设一个窗户,其意义不得而知。

厅前用河卵石铺成地面,细看正中通道有五种图案,形状各异,既显简单又呈精彩。东南行浅记(7)
    说是土楼,其实内部为木质结构。上下共五层,设有五部楼梯沟通上下。据介绍一层为厨房,二层为粮仓,三层四层居住,五层存放其他。东南行浅记(7)
    据说
这座土楼建成后不久,三四楼的回廊木柱开始倾斜,但土楼至今依然坚固真可谓有惊无险。故有人把这座土楼戏称为“东倒西斜楼”,可真算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我看到这里仍住人家,生活和谐自然

但又想在土楼生活确有不便之处,尤其防火。它不像赣派、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起到重要的防火作用,而土楼一旦失火,损失难以估量。东南行浅记(7)
    塔下村无塔,但土楼很多,有的楼间距仅有几步之遥。东南行浅记(7)
    东南行浅记(7)

东南行浅记(7)

东南行浅记(7)
    村子四面环山,一股清溪在山谷流淌着。据村里的宣传栏示:本村张姓祖先于明朝(
1426年)从外地迁入,至今繁衍二十三代。那时由于匪患出没和村落之间时常发生争斗,他们便建造了一座座适合防卫的土楼。清末后,又建起了一座座单院式土木、砖木结构的吊角楼,形成了一处蔚为壮观的土楼群落。

这里土楼形状以方、圆居多,还有些叫不上形状的土楼,形成少见的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的奇妙景观。东南行浅记(7)
    土楼内部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环境整洁,生活气息浓郁,感受不到商业气息,基本保持了原有状态。东南行浅记(7)
    有水才有灵性,塔下村便是如此
东南行浅记(7)

东南行浅记(7)
    不大的一个村子中间,一条
溪流悠悠地流淌石桥静静横跨建筑与水的完美结合,使这里成为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犹如一幅山水画,更是一处世外桃源。东南行浅记(7)
    在这里居住的客家人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美化自己的家园。东南行浅记(7)
    张氏
家庙,又称德远堂。设计精致、古朴典雅的大门,和家庙的正堂不在一条轴线上,其原因不得而知。东南行浅记(7)
    家庙(祠堂)
坐北朝南,坐落在塔下村东南的山坡上,是一座背靠绿荫,面向溪流二进建筑。

粗看外表和普通民居差别不大,但堂内木石装饰雕龙画凤,精致典雅,富丽堂皇别有一番味道

按附近的宣传栏示德远堂始建于明末清初,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南行浅记(7)
   东南行浅记(7)
    堂前正中有一口半月形的池塘,池塘
两侧耸立着好多根雕龙石刻。形成壮观、秀美的“石林”东南行浅记(7)    这里的宣传栏介绍这两片“石林”正式名称为“石龙旗杆”,是族人为本家族有学衔、官衔的知名人士树立的。近些年来,对造福桑梓的海外赤子及百岁老人也树石龙旗杆纪念。

这次到闽旅游,深感这里的宗族文化盛兴。臆想这和客家人不无关系。认为祠堂是宗族文化和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客家人的心理归属与精神纽带,同时也是客家人宗族观念的集中体现。位于塔下村的德远堂便是典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