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天水堂

标签:
历史建筑 |
分类: 随笔 |

有一天路过位于小城西关三星巷西侧的赵氏天水堂,见平时紧闭的大门敞开着,因有其他事,没顾得上进去看看。
这一天得空,专程前往。当得知这里面是某单位的办公场所,怕影响人家的公事,便草草在大门、前院,侧院看了看。
小城的古建筑很多,对我来说似乎已经产生视觉疲劳。但那里的几处细节还是吸引了我的眼球。

大门不大,也不宽敞,但装饰很讲究。硬山顶两坡水式,顶脊嵌花,两端设有龙吻,前后檐下置石质斗拱彰显大气;分别是石质和木质门当户对连接着门框上下,都显得那么得体。值得称颂的是大门正面的雕饰的制作工艺,无论砖雕还是石雕,线条流畅自然,都很精致,基本看不出雕凿痕迹。

大门两侧镶嵌的石质鹿鹤松竹浮雕,把常人的愿望寄托于吉祥的动植物图中,加上精细的的制作,不乏美感。



正院不大,坐北朝南的主屋地基和房架要比东西厢房高出近1米,试图显示其宗族文化的重要性。


这座门是一座典型的垂花门。
两张片片分别是赵氏天水堂正院通向偏院的门的正反两面。
整座门除两侧的墙体外,从门墩到门槛、门框、抱框、门扇、垂珠、花板、檐枋、斗拱都是木质结构,且都很精致。可见垂花门设计者和建造者的匠心,更说明了小城建筑文化的深厚积淀。
俗话说"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应当就是这种垂花门。

顺便说说户对。
在小城一般古旧建筑的大门上,都有户对,其样式以雕花为主。记得有资料说过,户对要做出短圆柱形,意思是家族重视男丁,意在祈求人丁兴旺,香火不断。

两个偏院都不大,和几间房屋一起显得很紧凑。如果关闭垂花门,便成了独立院落,如果居住其内,私密性、安全感会自然而生。

在北方不常见的漏窗在这里得到展现。
透过一人高的窗口,院子里的竹子一目了然。这样的漏窗除起到通风采光的作用外,还可以免除小空间的闭塞感,增加空间层次,更增加了美感。

这扇窗户,其工艺水平在传统木工眼里可能不算什么,但在我这个门外汉眼中真是珍品。
不要说制造,要我给这类窗扇画一张草图,恐怕难以做到。记得儿时的老木工不管是做家具还是做门窗,都不用图纸,那些复杂的图形和尺寸都在心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