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旅胶东5
标签:
长岛见闻原创 |
分类: 游迹 |
事先做好攻略,在长岛看海上日出应该去烽山。
长岛烽山公园,位于县城东南,是长岛县城的至高点,也是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晨4时45分,车子把我们送到目的地。
我看到天边已经被朝霞染透,随着时间推移色彩渐渐地加重,成褐、成赤、成绛,似一张用绸缎做成的天幕,缭绕于东方的天际。那海水似乎受到天幕的影响,也显得多姿多彩起来。
看山脚下海面上,两艘小船向南驶去,船后面拖着细细地航迹。不知它们从哪里来,也不知它们到哪里去。我们为了观看海上日出,起了个大早,没想到那行船人,为了生活,起的更早。不知哪个前人的“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的句子用在这里很妥帖。
此时虽然没有太阳,但两只小船给画面平添了几分生气。正应了伟人那首《清平乐》中前几行“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我眼睛定定的盯着东方水天连接处。
过了约莫七八分钟,天际忽然浮出了一块猩红。不,准确说那块猩红体被一段暗色线条分隔成两条猩红体。约两分钟后,太阳挣脱了那段暗色线条的羁绊,变成小半个蛋黄。那蛋黄仿佛刚从母体中滑脱出来,怀着恋恋不舍之情,慢慢地在与海水剥离着,向上缓缓地升起。
5时03分19秒,我在山上拍了最后一张日出照片。
观看海上日出,这是我平生第一次。
下得山来,就是海岸。
请司机师傅把其他人拉回宾馆,告知他们我步行返回,一来权当是晨练,估计步行的路程超不过3公里,更重要的目的是沿着海岸“扫”海——拍片片。

这里似乎是长岛县的繁华区域,西南侧是大海,修得很漂亮的海堤后是人行道,大小不等的几个广场串联在人行道上。人行道再往里是海滨路,行政机关、企业单位、居民住宅在海滨路东北侧依山而建。
是海浪把它们涌来?是海风把它们吹来?我不得而知。当我看见它们时,第一感觉是它们就要从我头上掠过,也似乎听到了它们欢快的叫声和硕长的翅膀煽动时带来的声响。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关于海鸥的雕塑。
浪尖上,他强壮的身躯后倾,双手用尽全力把鱼叉刺向即将扑来的大鱼。
这是海岸边广场上的一座雕塑。作品以简练的雕塑语言塑造了渔人的性格和行为,也彰显了当地的海洋文化。
生活,并不全是风平浪静,你死我活的斗争会时不时发生。你如果勇敢、机智,鱼就会成为盘中餐;你如懦弱,畏缩不前,你就会身葬鱼腹。
一眼看去,这就是一艘军用舰艇,我不知道舷号JG178的含义。艇的前部设有艏门,估计方便运输物资而设。从表面看艇上仅装有一门双三七炮(罩有炮衣,估计的)。看来这艘艇主要用途不是进攻,而是他用。
在停靠军用艇的不远处,有几艘木质渔船,我是外行,不知这种船能否到远海作业。
估计有二三十艘客船停泊在港口,在这里属于高大上类。距离长岛最近的陆地是蓬莱,趁这种客船需要40多分钟,所以进出岛的人员和物资均需船运。片片中显示的船大多为客货混装船,底舱装车辆,上层载人。
下面一组片片也是在“扫”海过程中拍摄的,这里单独讲述。
一艘小木船静静地停在近海处。一位穿戴整齐的中年男人直立小船中部,起初我以为是在钓鱼,凑近些看不对,他手里拿的不是鱼竿,而是一根黄色绳子。绳子的一头和船上机器连接,一端则伸向海水。
我的目光顺着他手里的绳子向远处看,海面上不见其他动静。他在干什么?茫然。
好奇的我耐心等了足有六七分钟后,只见那男人弯腰拉直了水面上的绳子,距离木船八九米海面上,也就是绳子的另一端露出一个黑点。那是一个人,一个潜水者。
既然是潜水者,那连接他和小木船不是绳子,应当是供氧管。
看清楚了,他戴着潜水镜。那管子不单是供氧气,也许还附有救生绳的作用呢。

潜水者靠近小船,把一个不大的黑色袋子递给船上的人。

潜水者脚蹬在船舷上防撞用的轮胎上,先是把上身向前爬在船板上,然后一条腿跪在船板上,两手一撑,利索的在船上站了起来。
看完他们的操作过程,我估计那小黑袋子里的东西就是收获,那“东西”是什么?不知道。请教一位散步的老人才得知那是在捞海参。
常说海参价格昂贵,这次粗粗看捞海参的过程后,就觉得物有所值了。不说潜水是技术活,非常人所为。就说五月上旬的长岛,海水还是很凉的,潜水技术高可挡不住寒冷啊!
真是“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