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旅胶东1

标签:
胶东浅游原创摄影 |
分类: 游迹 |

几句啰嗦话
五月初利用一周余时间,到胶东半岛的几个地方看了看。以前虽然去过那里,但时日已久,故前往的兴趣依然很高,况且在预定的行程中有从未去过的长岛县。
胶东半岛这个名称自儿时就知道,但要准确说出包含的具体地区有些困难,故在事先做攻略查出资料如下:
胶东半岛指胶莱谷地或胶潍平原以东的山东半岛地区。狭义的胶东是指烟台、威海和青岛地区,广义的则包括日照、潍坊地区。
之所以我把这次旅行称为“浅旅”,因为在行程中只安排了不多几个点,而且只是草草看看而已。
拟分几次把拍摄的部分片片发出,顺便写几行文字,算是行记录程和心情吧。
飞快的列车,把车窗外的物体迅速向后抛去。用手机拍摄窗外近处景物,难以随意调大光圈和提高快门速度,只能尽可能持稳手机,但拍摄的画面依然发虚。

本来睡眠欠佳的我在列车上真正睡着的时间更少了。当我车窗口站立时,列车已过淄博,不长时间,又把潍坊抛在车后,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胶东。

5时10分,东方天际微微露出玫瑰红色,太阳快要出来了。此时心生拍摄念头。但苦于相机放在拉杆箱里,不便取出,只好用手机拍摄。
5时14分,太阳露出脸面。无奈手机镜头为广角,所拍摄的太阳太小,加上车窗玻璃很脏,使本来不很通透的原野变得灰蒙蒙的。没办法,只能如此了。
看到太阳初升的情景,突然想起早先看过的电影《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主要情节描述了四十年代军民抗日的故事。这里曾是日寇占领区,且是八路军活动范围,肯定发生过广大军民为了寻找光明所做壮举。
把时事和自然现象有机结合,恰当不过!
自古至今,太阳每天不厌其烦地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给大地带来光明。美好的一天,就从此时开始,高兴……


地膜、大棚是现代设施农业的象征。
国内设施农业大面积推广的具体年代我不清楚,至少上世纪70年代没有。
人均耕地面积仅有世界人均面积40%的中国,发展设施农业是解决人多地少制约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最有效技术工程。
兴许国内设施农业的兴起,和国人理解《周易》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之内涵不无关系。




我们的家乡
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
看到以上画面,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随即在脑海里回荡。相信这首歌的词作者陈晓光,曲作者施光南一定深入生活,不止一次看见过如此场景,才创作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典之作。


5月4日8时6分,列车到达终点站——青岛。
记得以前我见到的青岛火车站比较简陋,站台上方的风雨棚较小,且陈旧。可这次映入我眼帘的站台大气、美观,现代感极强。用花岗岩铺成的站台上设有盲道,颇具人性化。上空白色风雨棚呈半透亮状,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其跨度之大我从未见到过。

出得车站,站在站前广场看站舍似乎和以前无明显差异,整座建筑依然是原先的德式风格。主体为两层楼房,屋顶为双坡四面,覆有砖红色瓦。墙体贴有灰色粗面花岗岩石块,彰显厚实、大气之风格。
记得有资料说青岛火车站是上世纪初德国人在占领胶东期间修建的,连同胶济铁路沟通了德战区青岛和山东省之间的联系,此举拓宽了当时青岛港的使用价值,对发展经济起到了良好作用。
如今,经过改造的青岛火车站成为客车和高速列车始发站,使古老的火车站焕发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