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旅散记

标签:
黄河石林旅游 |
分类: 随笔 |


从平川区到黄河石林,途中除跨一次黄河大桥外,还得乘两次渡船。以前曾经有过乘渡轮过海、过江的经历,在黄河上乘渡轮还是第一次。这天的两次渡轮样式、吨位都差不多,不过一次是人车同渡,另一次可能是怕景区车辆太多,不准车上去,无奈之下的我能理解他们的规定。

没想到,这里的渡轮无动力。一条从船上引出的钢缆成“丁”字形连接在横跨在河水上方的钢缆上,这样便可有效地阻止船只远离航道。船工操作船舵把船身与河面上方的钢缆呈夹角,让河水冲击渡船前行。不到5分钟,我们到达彼岸。
渡船虽然原始,但不用油电,成本低,环保啊!


离黄河不远的滩上,一片硕大的枣园促使我们的车子停下。
园里的枣树大小不一,粗的树干成年人的双臂难以围拢,细一些的也比碗口粗些。树上枣很多,有的枣尚嫩,有的枣表面已显邹折。令我惊奇的树下地面上撒满已经近乎干涸的枣。询问女主人缘何不及时收起,她笑眯眯地回答:“等枣晒干后再拾起来,这样方便些。”
“没有人偷?”我问道。
“没有。”她语气肯定地回答。
“是这样......”我自言自语嘟哝了几个字。
“我们这里一直是这么晒枣的。”她看我半信半疑,进一步强调说。
我在树上挑了一个嫩些的枣尝了几口,很甜。
枣园的女主人应儿子请求称好几斤枣后,又捧了两捧放进已经称好的袋里。我暗自吃惊。
多甜的枣,多朴实的民风!

距离黄河几十米的地方,一大片油菜花正在盛开着。我纳闷,按节令讲,这里的油菜应该早收割结束了。再说靠近油菜地的玉米成熟后已经掰去了棒子,只剩秸秆竖在地里。
我带着疑问请教附近管理车辆的师傅,答案是这是专门为前几天举办什么节会而种植的。
我愕然,会是这样!

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北岸是大片良田,那片不合时宜的油菜花地就在那里。还有一个直升机停机坪和几间房屋,主要是供游客在空中俯瞰黄河以及石林。南岸,也就是叫龙湾的村子坐落在马蹄形的顶端,这个村不大,周围田地不少,随着这里景区开发旅游业成了村子的重要产业。




村里没有直达约3公里外景点售票处的陆上交通工具,羊皮筏子是唯一选择。那筏子是用山羊皮制作的,13个充满气体的皮囊固定在用木条做成的“龙骨”上,轻巧、简便、实用是其特点。筏子的承载力包括水手最多可坐三四个成人,待大家穿上救生衣坐稳后,离岸的筏子在水手的拨弄下,一直漂流到目的地。游客返回时乘快艇,筏子则由小卡车运到出发地,再由水手背到岸边的台阶上竖立着等待客人下次乘坐。

石林主要景点在饮马沟,据说有7.5公里长,由于时间比较紧,“驴的”就成了我们的交通工具。如果只是看看,坐“驴的”是惬意的。但我要拍片片,在车上大不方便。只得瞅机会下车按几次快门,再匆匆跑几步,跃上“驴的”继续前行。这样反反复复,自信身体状况还不算很差的我,难免有些气喘吁吁。






由于地壳运动,风化、雨蚀的地质作用,形成了以黄色砂砾为主的石林地貌奇观。由于地貌奇特,这里便成了好多影视剧的外景拍摄点。
在好多风景区,人们喜欢用人、动植物形体、物体为某种地貌命名,这里也不例外。我对命名不太感兴趣,只是想看到对视觉有冲击力的点或面。所谓视觉冲击,对我来说就是想在视野里出现没有看见过的形态、色彩综合体,这里这方面的因素具备。但话说回来,假如长期生活在这里,便会产生视觉疲劳,可能会产生一天都不想多呆的念头。——这里很苍凉,如在大夏天,连一棵遮阴的树都没有。

“驴的”终点站,建有长800米的索道直通观景台。挂在索道上载人的箱体(恕我不知它的准确名称)可供4人乘坐,被分别涂上红黄绿三种颜色,看编号共有40个。约10分钟,我们被送到观景台。

我以为,在观景台向东北可以看见黄河龙湾河曲全貌,谁知只能看到部分,连龙湾村也看不见,加上当时那里有少许雾气,拍出来的片片通透性差,多少有些遗憾。



离开景区,下午三时多,我们才吃午饭。五时五十七分,我们行驶在京藏高速公路上,距离兰州不远了。

附:黄河石林景区卫星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