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城见深情(七)

(2017-07-10 17:15:04)
标签:

战友聚会

南郭寺

情感

分类: 随笔

小城见深情(七)

五月二十八日,筹备组安排大家在市内四个景点游览。

早餐后,我们先到南郭寺。

事先旅游公司告知大巴车难以直达目的地,需要我们在山下步行上山。山不算高,如步行则需40分钟。清晨和司机见面时套近乎后提出了把车开到南郭寺附近的请求,他欣然答应,省去大家爬山之劳顿,惬意!

 

小城见深情(七)

誉为陇右第一名刹的南郭寺在城南慧音山,座南面北,修建在距离山顶不远的山坳里。仔细看来,这山坳是在远古时期由于山体滑坡而形成。寺庙自西向东组成西院、中院、东院三个院落。主院包括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二配殿、东西二禅林院以及卧佛院小城见深情(七)

小城见深情(七)

八年前我在一篇拙作中写到:这里(指慧音山)像是树木堆积起的。那只是表示这座山上树木多而已,但事实上身临南郭寺后,就会发现我上述话不太确切。因为这座建于一千多年前的古寺内不但树多,而且绝妙。

大巴师傅将车停在一个平台,从这里拾阶而上便是南郭寺山门。站在平台眼向南望去,两株已有1300年以上的历史,用五个以上人的手臂才能合围起来的“唐槐”分别扎根于山门两侧,它们个头相当,形状相似,生长得枝叶繁茂,浓密如盖,黛色参天,虬枝冲霄,犹如两位威严的将军把守着山门。

 

小城见深情(七)
小城见深情(七)
小城见深情(七)

南郭寺,不是因战国时期的南郭先生而得名,是取小城南郭之意。寺门上方匾额“南郭寺”三字为著名佛学者、书法家赵朴初先生的真迹。

 

小城见深情(七)
小城见深情(七)小城见深情(七)

进得寺院,被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诗中称为“老树”的古柏映入眼帘。想杜甫作诗时距今已1200余年,诗人把其称为老树,足见年代久远。据相关部门用C14测定,确认古柏生长史为2300—2500年。应当与孔夫子同龄,是名副其实的春秋柏,可谓老也!在这棵文物树上沉淀的岁月,也是的本地的文化积淀之一。

古柏分为三支,向南一枝树皮干枯,但顶端仍枝叶茂盛。偏向西北的一支已枯,向北的一枝甚为繁茂。令人惊奇的是在古柏三支主干分叉处寄生着一株小叶朴树,与老树相依为命,其主干胸径一个人的手臂难以围拢,枝繁叶茂,它和古柏一起称为树中树,真为绝妙。

 

小城见深情(七)
小城见深情(七)

见多识广的参观者,不仅为大树的“古”称奇,更为它们的“绝”而仰慕!

 

小城见深情(七)

小城见深情(七)

小城见深情(七)

 

小城见深情(七)
小城见深情(七)
小城见深情(七)

       不知何时,树体嵌入其下的石碑,形成“树包碑”绝妙现象,足见古树生命力之旺盛。

和来自两千多年前的生命体来一次亲密接触,感知古老生命的伟大!

 

小城见深情(七)

学者型战友,不但关注这棵文物树,还试图通过文字,做深层次了解,为自己的知识宝库添加积累。

 

小城见深情(七)

这棵龙爪槐位于寺院内大雄宝殿庭院东北角,据说已有300多年的树龄,导游说它是国内这一树种中生长年代最长的一棵,为全国第一。(难以考证真假)龙爪槐是槐树的一个变种植物,遍布全国。而南郭寺内的这株龙爪槐却与众不同,它躯干高大,枝条在盘曲中飘逸而上,从各个角度观看,形态各不相同,酷似这种或那种动物,请看这张片片里的枝干像哪种动物?

 

小城见深情(七)
小城见深情(七)
小城见深情(七)

我和战友们离开古树,向东穿过供奉着杜甫塑像的杜少陵祠,再向南便是北流泉。

 

小城见深情(七)
小城见深情(七)
小城见深情(七)

北流泉,至今还供寺内僧众日常使用一眼普通的水井。经老杜在诗中一提,便名气大作。依我臆想,即就是普通水井,其功效不可没灭。试想在没有自来水的时代,假如没有它,靠人力到山下四五里的藉(xi)取水,这里能否成为名刹则需要打个问号。再说,在这眼普通的水井里,毕竟沉淀着至少两千年的历史,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名人志士以至黎民百姓在这里留下了脚印。这一天——2017528日,我的战友及家人也在这里留下了目光和脚印。

 

小城见深情(七)
小城见深情(七)
小城见深情(七)
小城见深情(七)

 

小城见深情(七)

石碑“二秒轩”,近代建筑,位于北流泉南侧不远处。 诗碑,既是南郭寺的重要风景点,也是南郭寺文化品位的重要体现,因它集诗人杜甫在小城所作的诗词和书法名家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为一体而成,诗妙、字妙故称二妙

诗碑虽为现代仿古建筑,但却引起战友们的兴趣。他们或近前留影,或辩字读诗,或摄取资料,尽显大家曾今喝过不少墨水。


小城见深情(七)

     二妙轩东侧,便是杜甫的石雕像。诗圣杜甫曾经流寓小城,历时这三个半月时间。

令大家感慨的是在一千多年前的杜甫在一身沧桑,满面风尘时走进小城,实实在在地将自己疲惫不堪、饱经风霜的心灵,交给了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当时虽然有亲友不时接济他,但他常有食不果腹的日子光顾。尽管当时的处境凄凉和悲怆,但他不忘酷爱的诗词,在这里创作一百多首传世作品。

下面是他为南郭寺所作的一首诗: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在这首诗中,诗人一口气写出了“南郭寺”、“北流泉”以及“老树”,为小城和南郭寺送上一笔厚礼,其功不可没。还应当看到他在诗的后半部分把自己比喻为面临窘境,犹如危石下的小花。但他不怕艰辛,好像小溪边的秋风掠过面颊,依然宜人。所以这首诗的后半部分充分显示了诗人不惧“危石”、乐观向上的意志和常人难有的人格魅力。

我想,和我一起游览南郭寺的战友和家人如果读到这首诗,一定会被杜甫的精神所感染,会有精彩的解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