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接纳
(2015-01-20 07:30:29)
标签:
妈妈孩子女儿白马王子哭叫 |
分类: 爱自己(B课程)心得 |
理解&接纳
作者:襄
我一直在身体力行地对女儿践行“无分别的爱”,我允许她尽情哭闹、允许她摔打砸、允许她想吃才吃想睡才睡……可是,我仍然觉得自己对女儿的爱是那么粗糙,差在哪儿?
无分别的爱,最难在哪里?在于接纳;
那么接纳,最难在哪里?
我的答案是:理解。
这个答案来自于我的亲身感受,来自于我和我妈妈之间的相处。
无分别的爱(孩子)
第一步:尊重、理解、信任
第二步:顺应、接纳、帮助
我妈妈很疼爱我,但她对我的爱,绝对称不上是真正的“无分别”。在我的记忆中,妈妈很少说我错,她似乎从来都没有拒绝过我的要求,她总是毫不犹豫地相信我是对的(尊重、信任),并顺应我的意愿(顺应、接纳),在行动上物质上创造条件满足我(帮助)。
从来,我都相信我妈妈是爱我的,我知道她一定会说我对,一定会满足我,但我在她面前,仍然觉得很孤独。为什么?因为她对我有尊重信任,也有顺应接纳,更有帮助满足,但独独缺了一样:理解。
比如中学时我要学琴,虽然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我妈还是很支持我的意愿,给我买琴,想方设法带我去找名师指点,她无条件地允许了我、接纳了我、满足了我的所有要求,但是,她理解我了吗?她知道我为什么突然要去学琴吗?妈妈全都不知道,不理解。
因为班上要举行初中毕业晚会了,晚会过后,我跟我的“白马王子”就不能再在一个班里了:他成绩顶尖,必定考入高中部的尖子班;而我成绩中上,只能进入普通班级。我想在晚会上露一手,让他脑子里留下我最美好的样子(我指的不是容貌,而是“才情”,那时我认为自己很难看)。我的愿望是:得到“白马王子”的青睐。所以我突然跟妈妈提出要学琴,而且要为我找名师。妈妈那么辛苦地为我奔走劳累,我也很感激妈妈,但我面对妈妈的时候,还是觉得很孤独:我亲爱的妈妈,你那么辛苦,那么爱我,可是我为什么还是觉得那么孤独?
在学琴这件事上,即使她允许、接纳了我所有的行为,满足了我所有的要求,我却仍是心事重重,因为实际上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我想得到“白马王子”的青睐,更深的原因是我认为自己很难看,我对自己评价很低,我渴望自己是美好的,配得上“白马王子”甚至所有人的追求和热爱。
这些,妈妈不理解,我自己当时也不理解。所以即使我真的学了琴,并在晚会上真的弹奏出了美妙的乐曲,得到了他和所有人的喝彩,我仍然那么伤心,那么孤独。
妈妈,你用你的整个生命在爱我,我面对着你,却仍然感觉到彼此之间隔了千山万水般的遥远和孤独。
因为,你不理解我。
所以妈妈所给予的这些接纳和满足,并没有让我得到真正的力量和喜悦,她越爱我,我反而越感到孤独。于是我和别的孩子一样,热衷于聊QQ、恋爱,渴望在亲密关系中寻求“知己”(其实是在寻求理解)。
所以我认为,在无分别的爱里,第一步的理解比第二步的接纳更重要,也更难。如果妈妈当时理解我心底真正的恐惧和需求,面对学琴这件事,妈妈可以满足我也可以拒绝我,无论是满足还是拒绝,我想我都会因为被彻底理解而得到巨大的喜悦和满足;如果我理解自己心底真正的恐惧和需求,就会因为被彻底理解而得到绝大的力量和喜悦。
接纳之难,就在于理解。
很多伙伴走静字诀时总觉得对自己升不起感情,原因也在于不理解自己,不理解自己心底最终的恐惧和欲望,即使一千次地接纳自己的情绪,骂打砸甚至杀人恐怕都得不到真正的满足;很多伙伴总说“看到就是接纳”,哪有那么容易,看到和接纳之间,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关卡必须过,那就是“理解”!就像我妈妈看到我的需求并立即接纳我的需求,但仍然让我觉得很孤独一样,没有理解,就没有真正的接纳和满足。所以一定要深入地走诚字诀,真正地看见自己,理解自己的所惧所求。
说回女儿的事。我允许她尽情哭闹、允许她摔打砸、允许她想吃才吃想睡才睡……这么多的允许里面,我花了多少工夫去理解她当下真正的恐惧和需求,我的这些“允许”,真的让她得到满足了吗?
比如孩子半夜睡醒哭叫“妈妈,妈妈”,我立即抱起她安慰:“妈妈在这里,妈妈爱宝贝,妈妈一直陪着宝贝”,然后一直抱着她、摇着她直到女儿脸上的泪痕慢慢干了,沉沉睡去;然后过了两三个小时,女儿再次哭叫,我再次如此安慰她入睡……是的,我允许了女儿的情绪,接纳了她所有的需求和行为。但她为什么这样哭叫妈妈,我不知道,是不是我老是上班不在家,她舍不得离开我,还是白天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她恐惧想寻求妈妈的庇护…..我不理解。我会很笼统地想:“孩子的所有情绪和行为,都是合理需求,都是合乎人性的,都是真善美”,然后就轻易地达到了“允许”——是啊,一个允许何其容易,但这个允许,真的给予了女儿力量和喜悦吗?她心里的恐惧和欲望真的得到我的接纳和满足了吗?没那么容易:我根本没看到女儿的心,那么这样的允许和接纳又怎么可能让女儿得到满足?
没有理解,真正的接纳永远达不到。
但是对于大部分孩子而言,能得到家长的允许和接纳已经是极其幸运的事;对于我们很多家长来说,若做不到第一步的“理解”,那么就直接给予孩子们第二步的“接纳”吧,在面对某件事的时候,我们不理解孩子的心路历程,但至少给孩子一个圆满的结局。
以前群里有伙伴问过:溺爱与无分别的爱的区别在哪里?
有人答:知。
说得更准确点:就是“理解”。
比如在学琴那件事上,我妈妈在不知道我真正心之惧求的情况下给予我的无条件的允许和接纳,就是“溺爱”;若她知道了我心底真正惧求,再给予我的允许和接纳,就是“无分别的爱”。溺爱,能给予孩子一个允许的结果;无分别的爱,能给予孩子身心需求的深度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孩子允许的结果,这样才能给予孩子真正的喜悦和满足。
生命是那么精致,身心的需求和变化是那么精细,岂是一个轻易的允许就能呵护周全的?没有理解,再多的允许,带给孩子的,仍然是孤独,始终是孤独。
如此看来,
给孩子无分别的爱,真的好难啊;
给自己无分别的爱,真的好难啊。
整理者感言:这位伙伴说出了无分别的爱全部的意义,“理解”就是和心在一起,和心在一起就是‘知’,从关注别人的眼光到关注孩子的想法,从关注外在的行为到关注内在的情绪。这就是真正的“看到”,‘看到’是一切爱的基础。而这个‘看到’的能力,却是需要无比的自爱、自省和自知的,父母不成长自己,只在育儿法上打转转,永远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