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接纳婆婆之行动篇(一)

(2014-10-23 07:30:23)
标签:

情感

婆婆

阿姨

卷纸

人性

分类: 爱他人(C课程)心得

接纳婆婆之行动篇(一)

作者:钱小襄

1)告诉婆婆我爱她

晚上下班回到家,婆婆说照顾孩子腰酸背痛,喊阿姨给她按摩。

我看见了阿姨的疲累,我也看见婆婆想通过让阿姨给她按摩,无声地告诉我们:我很累,我需要让阿姨给我按摩向你们证明我确实因为照看孩子腰酸背痛了,我需要让你们看到我的付出,我需要你们对我表示出愧疚和感激。婆婆最终的情绪核心是:需要确认我们对她的爱,她要很多很多的爱,比别人多得多的爱,一种高于他人的、独独眷顾于她的爱

于是,我跟婆婆说:妈,你过来躺着,我给你按摩。

然后我跟她说:“妈,孩子出生以后,我的心力都集中在孩子身上,我对你们关怀太少,但是我现在确实精力有限,以后我一定会补偿你,我和钱达(我老公),孩子,都爱你们,你要相信”。一瞬间,我从婆婆的神情里看到惊喜和感动,她对我说:“你也够累的”。

不过我从来不奢望这样就能拉近我和婆婆之间的距离。实际上,这只是我自己朝婆婆打开了心门,婆婆正充满疑虑地往里窥探,以后,我会受到更多更难的挑战。果不其然,第二天再与婆婆见面时,她仍然一脸不高兴地面对我的笑脸和问候。不过,我真的没有因此像以前那样感到不平衡或者别的什么情绪,不再问凭什么——我知道所有的答案都指向“爱”,就像林老师说过的:爱,是人终其一生的索求。爱严重不足的人,对内对外感受到都是不足;爱充足的人,对己对人都能展现出温暖和快乐。面朝灿烂温暖的秋日阳光,我对自己微笑,抱了抱自己,上班去了。

我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距“婆婆真的相信我爱她,真的建立起婆婆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这一目标,还遥遥无期。但是,我已经不在乎这个目的地什么时候可以达到,对于我来说,从跨出第一步开始,到以后的每一步,都值得我在自己和婆婆之间的情感碰触中,细细体会人性的真实、丰富和不断成长的历程。我觉得这已经不是我个人的成长,而是人性普遍成长之道我似乎还有另一双眼睛,站在另一个层面上静静地看着我自己的情绪变化和心性体验,我知道,这就是“知”。

再一次感谢我的老师:林巨,是他帮助我开启了拥有“知”的人生。

 

2)从“不公正”里看见人性,接纳人性

阿姨给我看她皲裂的伤口:干裂的皮肤和血丝刺伤了我的眼和心。

天冷了,阿姨刷碗的时候婆婆在旁边盯着,让阿姨把水龙头推到最冷的那边,不让阿姨用热水(婆婆要是洗手一般都会把水龙头推到最热的那一边)。而且阿姨要负担起家里的所有家务,擦地擦桌椅刷鞋洗衣服做饭刷碗……孩子才一岁半,每天擦洗屎渍尿渍、涮洗尿盆就要无数次用水,而且都是冷水,所以才来我家半个月,阿姨的手就成了这样。当时我不知道说什么,但阿姨手上的伤就这样烙在了我的心上:她真的是在用损毁身体健康的代价在换取这份酬劳,我觉得自己是在犯罪!

阿姨说,吃饭的时候,婆婆就坐在饭桌边等着,等着她把碗筷都整整齐齐地摆上来;阿姨说她中午哼歌哄孩子睡觉,婆婆还抱怨她太闹腾。因为阿姨刚来半个月,女儿跟阿姨还不适应,(午觉)睡得不踏实,阿姨就一直把女儿抱在自己怀里让女儿睡,也就是说,阿姨连坐都不能好好坐着,婆婆不怜恤阿姨的辛苦,反而抱怨阿姨哄孩子吵她睡不好。阿姨一天工作16个小时(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她要负责爷爷奶奶和自己的饮食,家里所有的家务,还有我女儿吃喝拉撒的全部事情,劳作强度非常大,可婆婆还是挑剔阿姨,她说“一刻都不能让阿姨闲着”……

我以前觉得这是不公正的,是让我气愤的:人不可以这样对待另一个人;但是现在,我清楚婆婆心里真正渴求的是什么,我知道她如此言行的必然性,我知道她对自己的无力救赎,所以她的行为,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触动我的怒气,虽然我仍然认为这是不公正的,但我只感到哀伤:没有“知”的生命,没有“知”的人生,是这样深重地在伤害着别人和自己,我多么希望这一切能改变,但我无力改变

 

母亲想我却见不着只能在电话里对我哭泣,而婆婆享受着天伦之乐仍然日日不满的时候,这种“不公正”的感觉在我心里出现过;

排队的时候,突然有人插队,他手里的包重重地磕到我头上,而他若无其事地擦身而去的时候,这种“不公正”的感觉在我心里出现过;

屡屡看见虐童新闻出现的时候,这种“不公正”的感觉在我心里出现过……

 

人性中有善良和顺,也有烦躁暴戾,有慈悯奉献,也有欺狡利己……有人能做出让我无可想象的险恶之举,也有人能展现出让我不可思议的慈爱之情,有人比我更苛刻,也有人比我更宽容。我想,不要再在自己现有的价值标尺里衡量公平与否,因为,这就是人性和人性带来的必然性。

婆婆只是“人性”的承载者,无论她做了什么,都是人性中阴面的一再显现,都是人性的必然,我又何必再以愤怒对抗她的怨怼?再面对这些“不公正”时,我的情绪不再指向某个人/某件事,不再对某个人/某件事气愤难当,而是对人性的伤害性感到深深的痛苦和哀伤。

 

阿姨问我:为什么所有缺点都集中在她(婆婆)一个人身上了?当时我一听就乐了,阿姨用很客观的话来描述她的感受,她没有说:“为什么她这么‘坏’,为什么她身上有这么多缺点?”我们看到的,不是婆婆这个人有多“坏”,我们看到人性的阴面在她身上更多地展现出来了,一种比较典型的展现。

每个人,在享受人性善的阳面的同时,必定要承受人性不善的阴面。如果真的有了觉知,那么就去爱吧,在自己现下所能达到的心量之内,尽力去爱每一位与自己相遇的人,不必再执着于“不公”——当我们停止向外的愤怒和指责,深深向内看,会发现:你这一生所做的一切,是你和你的人性/心性/灵性之间的事,而不是你与他人之间的事(这句话,受特蕾莎修女的感言启发:‘说到底,它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而绝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所以,不但不必再执着于“不公”,要明白:没有不公,只有人性的必然

而人性必然性的形成,都有可循的轨迹。婆婆是个特别敏感的人(说明她是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我从她身上能感受到最细微的情绪变化,接纳婆婆的过程,就是我不断学习体会别人最细致的心理变化的过程,就是我不断深入人性、接纳人性的过程

期待自己在实际行动中的情绪体验(我发现自己已经完全把婆婆当成了一个课题,也好,保持客观才能更平静)。

 

3)理解婆婆,同时爱自己

晚上洗漱的时候,突然发现我日常放护肤品的洗漱架上,放了一个卷纸;而我的护肤品,全都被塞进了一个角落里;再看看卷纸架,里面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

我向阿姨确认了一下:您挪动卷纸和护肤品的位置了吗?阿姨说没有。

我知道,婆婆又在试探着干涉我的领域了:我把卷纸放在我特意安装的卷纸架,她说用不顺手,总把卷纸从上面拿下来放在我搁护肤品的洗漱架上,但是以前没有特意把我的东西拿走;而我又觉得卷纸搁在卷纸架上我用着更顺手,所以我用了卷纸之后又会顺手放回卷纸架里。这次她特意把我的护肤品拿走,就是无声地在向我警示:我用不惯你的卷纸架,卷纸必须放在洗漱架上。

婆婆经常这样按照她的喜好改变挪动我家里摆放东西的位置,我发现了之后将东西回归原位,她又会固执地按照她的意愿来摆放。这些举动和她针对我的其它干涉行为的内在原因是一样的:要确立她的权威,确认我对她的接纳。她为什么不跟我明说她对我摆放卷纸和护肤品的位置不满呢?因为她清楚自己的行为不合适,她怕说出来造成我和她的正面冲突,她怕:我不接纳她,不爱她。说到底,她一直在用她自己都认为不合适的方式,在试探并确认每一个人对她的接纳——这些年她心里到底遭遇了多少无声的拒绝,感到自己多不被接纳,才形成了她现在这样强烈干涉别人的意志?

我把我的护肤品从角落里拿起来,重新摆在洗漱架上,但卷纸我没动,因为洗漱架上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下二者,这样满足了婆婆用卷纸的习惯;然后,我再拿出另外一个卷纸放在卷纸框里,满足了我自己用卷纸的习惯。婆婆看不见其实洗漱架上有足够的空间让二者(卷纸和护肤品)并存,她固执地认为这只能是一道单选题:有你无我,有我无你。这也许正是她整体心态的微缩:这个家里,只能是她的意愿占据主导地位,当我的举止违背了她的意愿时,她就会本能地对我展开反击将我“拿下”。面对每一个家庭成员甚至是每一个初次见面的人,婆婆时时处处都处于这种心态之中,她希望每一个人都给予她最高程度的认同,让她感到自己得到了高于别人的接纳,得到了“比别人多得多的爱,一种高于他人的、独独眷顾于她的爱”。我理解她的想法,也接纳她的行为,所以我没有气愤地将她的卷纸扔掉,我可以让卷纸和护肤品在足够宽裕的空间里并存,我可以兼顾她的感受,满足她的需求。但是,我不能以忽略自己的感受和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为代价,我不能让她这样一再干涉我的生活领域,我必须让她知道:我理解她的想法,也会尽量满足她的愿望,但是我和她都必须兼顾彼此的心理感受,尊重彼此的生活习惯——如同卷纸和护肤品在洗漱架上的并存

于是我走出去跟婆婆说:妈,您是不是觉得卷纸放在卷纸架上用着不顺手?我还是用卷纸架比较顺手,所以以后我会把纸放在卷纸架上自己用,您用的纸就放洗漱架上;护肤品换了地我用着不习惯,我挪回来跟您的卷纸放一块了,行吗?婆婆微微一笑:“行,没事”。其实我清楚她的深层意愿并没有得到满足,我只是让她知道:我会兼顾她的感受和意愿,但并不以牺牲我自己的意愿为代价

对婆婆,这次我大概只做到了三依三顺,对自己,我却做到了百依百顺——我现在还是比较爱自己。如果我依顺了婆婆的想法而把自己的感受压制下去,这股怨气以后肯定会突然找到缺口冒出来灼伤别人。

婆婆您耐心等等,我得先好好爱我自己,不然我没有能力爱你。

 

4)让婆婆尽情骂

阿姨说婆婆总向她套话,比如婆婆会问:你跟小X一块看孩子,是不是很累啊,跟我们在一起看孩子比较轻松吧?小X对你说话是不是很不客气啊?等等。阿姨说她明白婆婆想要什么答案,我当然也知道。对于婆婆用意不善的潜台词,我已经能够一笑置之。

婆婆向阿姨套话的举动是一种试探:如果阿姨的回答是她期待中的答案,那么婆婆就会认为阿姨认同她,然后以当下的话题为突破口,向阿姨敞开了骂我。她希望她对我的指责能得到阿姨的认可、同情,她太希望能有人来听她倾诉了,她太希望得到接纳。我想起公公婆婆和老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别管了(这事我自己有主意)。他们经常用这样的表达粗暴地截断彼此的话。然后那些没说出来的话、没表达出来的情绪就会硬生生被堵进身体里,再冷不丁从某个出口冒出来将别人刺伤。公公和老公,他们还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朋友来进行自我纾解;可是婆婆没有朋友,也没有任何业余爱好,她的纾解方式就是:骂人。可怜的婆婆,她每天都被自己淤积在心里的强烈情绪撞击着,于是她一直在向外寻求、发泄,可是,没有人能真正接纳她。公公虽然会按照她要求的做,但公公从来都没有耐心听婆婆把话说完,更别提去真正倾听和理解了。婆婆以前一来气就对我破口大骂,后来我强势起来,婆婆一凶我就比她更凶,结果婆婆现在面上一般对我都比较客气,可是我总能不断从别人那里听到她骂我的话,骂得越来越离谱……她一方面跟阿姨骂我,一方面又怕阿姨告密,经常满腹狐疑地看着我和阿姨之间的交谈……我看见她生命中无时无刻的疑忌、担忧和怨愤,她怎么把自己弄得这么糟?她本应过着更平和喜悦的生活。她背着我反应这么强烈,在我面前却表现得越来越友善,可见她怕我知道了不爱她啊。于是我跟阿姨说:“以后我婆婆跟您骂我,您别为我说话,别反驳,您要是不忍心跟她一起骂我,那就好好听她说话,点点头或答应几声表示你赞同她的话。”她想骂我就让她骂吧,我只看到一个内心虚弱狂躁的老人在寻求倾听,寻求接纳。我突然想到我自己,我也会跟别人骂她、指责她,就像我现在所写的这段文字,不正是在向伙伴们倾诉,寻求认可和同情,索求别人对我的接纳和爱吗?我这种行为不正是人性的必然反应吗(所以当我们的亲友再跟我们抱怨什么时,无论他们说得对不对,不要再急着跟他们讲道理告诉他们怎么做更明智,而是接纳他们所有的情绪,告诉他们你理解他们、认同他们当时的所有感受)?

我能接纳自己爱自己,说明我接纳这种人性的必然反应,为什么不能接纳发生在婆婆身上的人性之必然呢?要说区别,只不过因为成长经历、生命轨迹的不同,在我身上更多地展现出了人性的阳面,在婆婆身上更多地展现出了人性的阴面。

    也许有一天,我能与婆婆面对面坐着,好好当她的倾听者,听她尽情地骂我一场。

 

5)婆婆不满意,不等于我不好

收拾厨房时,看见橱柜边立着一个面粉袋——这袋面粉本来是放在橱柜里面的,因为平常是阿姨在做饭,所以我也不知里面有没有面粉,也没多想为什么放到外面来了,转头就把这件事忘了。

过了两天阿姨问我:你看见厨房里的空面粉袋了吗?我答:看见了……怎么了?阿姨说:你婆婆放这的,面粉吃完了,她不让我扔掉空袋,她说特地放在这里,好让你知道该买面粉了。我失笑:“面粉吃完了直接跟我说啊,放个空袋子,我看见了也没明白啥意思啊,我什么也没多想。”后来阿姨才把事情完整跟我说了一遍:有天早上,我让阿姨帮我烙糊塌子,婆婆过来看见了,问:“烙这个干什么?”,阿姨答:“小X让我烙点糊塌子当早点吃”,婆婆骂了声:“烙这玩意谁吃啊?她喜欢吃让她自己买面粉!”接着还不解气,就上演了空袋子这出戏码——我这才叫躺着中枪子儿啊!

看来婆婆对我的嫌恶比我想象中的还深重啊,看见个烙饼都能生出这么多事。

接着阿姨又跟我说:“你婆婆还说木耳完了,叫小X赶紧买!”我公公有高血脂,婆婆说常吃木耳对公公有好处,所以我一直都在家里备着木耳。听阿姨这么一说我想起来前些天我跟婆婆一起逛超市,看见木耳打折我还问婆婆:“家里木耳还多吗,我给爸添一包吧?”婆婆还特体恤地说:“不用不用,我自己买,你花钱的地方多。”我心里有火气燃起来了:当着我的面客客气气的,背后总是搞这样的小动作,家里前后请三位阿姨了,我每天都会从各个阿姨嘴里听到婆婆骂我的话,或者是在我面前和不在我面前所说的截然不同的话。我又不能去质问她,因为据我对婆婆的了解,她绝对会推得一干二净,理直气壮地喊:“谁说的,叫她出来跟我对质!”,然后对我瞪大眼睛:“你信外人不信我!”

这时,我看见了灶台上放着的一瓶没开封的酱油,不跟其他调料一样放在置物架上,而是放在特别显眼的地方——我问:是我婆婆买的吧?阿姨说:是啊,你刚看见?都放好几天了。你婆婆不让我放架上,她说就放这让小X看,让她知道是我买的。“Y他妈的有病吧!一会看空面袋一会看酱油瓶!”我忍不住骂脏话,想起林老师告诫我的话,没再继续骂出来,一个人回屋坐着默默发泄:上一位阿姨工资5200,因为婆婆嫌阿姨不给她做饭,把阿姨气走了;现在花了5500请了位新阿姨,为的就是让阿姨在照顾孩子和负责全部家务的同时,还要给他们(公公婆婆)做饭。请阿姨的费用加上全家的生活费,我们一个月背负着这么大的经济压力,你还来跟我计较这个?我前两天刚买了台净化器(正好也花5500),我还跟老公说下次发提成给你们(指公婆)也买一台——我在钱上从来不计较什么,即使你臭事那么多我还总惦记着你,你儿子没想到的事我都会想到,每年惦记着给你们过生日过母亲节过中秋节……我买围兜都记着给你买件一模一样的!我以这样的心待你,你拿什么心待我?成天闹这些小动作小心思,烦不烦哪!真是有病——是的,她是有病,极其严重的渴爱病。我每天晚上都会交代阿姨准备不同的食材,用电慢炖锅熬上,第二天就可以食用营养丰富的早餐:八宝粥、麦片山药粥、南瓜粥、绿豆百合银耳羹……婆婆要是来的话,就会跟我们一起吃早餐。有一天她对阿姨说:你们这早饭吃得可真好。阿姨说:“您自己在家也做啊”,婆婆一半委屈一半责怪地说:“小X只教你们(阿姨)弄,她也不教我”。其实我也给婆婆买了一个慢炖锅,而且还把各色豆类和红枣给婆婆,跟她说(不止一次):“妈,早饭不能凑合,要吃得营养一点,你头天晚上用这慢炖锅把各种食材搭配着熬上,第二天就能吃了”,婆婆答:“我不弄那么麻烦(的事),我每天就吃馒头喝牛奶”。我明明关心过你,教过你,你现在又来说这些?你他妈的要多少爱才能满足?我哪有那么多精力管你这么多事啊!我生气,我生气,我怎么这么生气……我生气为什么我怎么做都见不到她一点点好的回馈,我要怎么做她才能满足——对了,就是这个念头,我知道我愤怒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了:我为我不能满足她而生气,我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生气,我认为她不满足就说明自己做得不好说明自己的努力很失败——我竟然这样评判自己,我对待自己比她对待我还狠啊!我赶紧抱着自己说:你很好,你已经很努力地让自己过得好、让家里每一个人也都过得更好,事情也确实如此。你看,你最近不是很少生气了吗?你的进步已经很大了,比想象中的还好。你努力的方向并不是让她(婆婆)百分之百满意,而是让你自己的心百分之百坦然啊!你看,你已经达到了你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状态,你竟然每天心里都感到充盈愉悦!说完这些,我自己忍不住笑起来。

满足了自己,再回头看看婆婆:

她看见我烙糊塌子当早餐生气,看见我弄各色营养粥生气,她看见我不听她的意见却把孩子照顾得很好也生气……她认为自己被我比下去了,她说的话对我起不到指导性作用,她的权威感在我和其他家庭成员面前一步步丧失。随着她年纪的增长和权威感的丧失,她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了,她肯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就不会再有人来爱她——是的,就是这个信念让婆婆在深深地否定自己,于是她恐惧不会再有人爱自己。所以这么长时间以来,我做得越好,她越排斥我,因为她认为自己的价值是在我的比较下陨落的。我没进入这个家庭之前,公公和老公的生活是婆婆在打理,家里有什么事都会事先征求她的意见;我进入这个家庭之后,尤其是孩子出生之后,我的坚持和后来的事实,渐渐证明了我操持家庭的能力,现在我们小家庭和孩子的事,都会征得我的意见才会进行。我和老公建立起自己的小家庭之后,婆婆还没做好思想准备:她没想到她的权威会遭到我这个空降兵的毁灭,她原以为家里一切事情的决定权一直都会掌握在自己手里(尤其是我们小家庭和孩子的事),现在却生生被我夺走了!她原本觉得自己是这个家里最有价值的人,现在却在我的比较之下显得可有可无。或者可以这样打比方:她自认为自己在家庭里的主角位置被我顶替了,她的主角地位因被我顶替而沦为了配角;她不忿,她要争取回来,但是事实证明她的实力不如我,所以她只能在暗处咒骂我,或者先编造一个她自认为圆满的谎言之后再跳出来刁难我——戏码就是这么简单!可惜这么长时间以来,我竟也傻傻地跟着她入戏,伤心、恐惧、痛哭流涕……哎,今天总算出戏了!

我现在真的理解了婆婆骂公公时为什么会这样说:你挣钱多我挣钱多?

理解了婆婆为什么总要做出一些跟我争输赢的小动作,在我已经做得很好的情况下还是鸡蛋里挑骨头地找事;

理解了她为什么会挑拨我的公公、老公、甚至阿姨的关系;

理解了她为什么排斥我、排斥我的家人;

理解了她对我一切一切的为难。

在这之前,我只看到她表面上强势的权威感,现在我看见了她内心弱小的价值感,争取权威感就是在找回自己的价值感,寻找自己被爱的理由,而我一步步让她自己的价值感降到了最低,让她产生了失爱的巨大恐惧。一个身体和意志都日渐薄弱的老人丧失了自己的价值感,觉得自己不值得爱,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我不伤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啊!我自以为从来没有伤害过她,她这样刁难我不可理喻——现在,我坦然面对:在她这样的信念和价值观里,她怎能不恨我?这股怨气不亚于冤魂索命啊,而她还能控制住自己不在我面前发飙,就不容易了,她的所有行为都是合理的

婆婆还将我设定为她剧本里的假想敌,但我已经出戏了;以后她还会按照自己的剧本做出针对我的言行,但是,我却不会再按照原来的剧本给予回应,我已经有足够的洞察和力量将我和她之间的剧本重新编写。在原来的剧本里,我会因为她的不满意而否定自己的努力,进而因此产生失衡心理并情绪失控,现在我清楚:婆婆仍然在她自己的人生角色里攻击“我”,我却不再按着原来的戏路走,不会再因为她的攻击而否定自己。

第二天,回家看见婆婆,我笑眯眯的喊:“妈”。婆婆跟我说:“你买酱油了?”我说是。婆婆又忍不住说:“我也给你买酱油了(即前面的‘酱油瓶事件’),我买的贵,好吃;你买的这种(酱油)不好吃,瓶盖也不好使,用几天就坏了,我买的(酱油)瓶盖坏不了。” 我知道婆婆又把我当成她剧本里的假想敌了,又想赢了,又想找回她的价值感了,于是我笑答:“是啊,还是您眼力好,下回我也买这样的。”婆婆笑了:“我告诉你我在哪买的……” 

    我基本上已经能够接纳婆婆对我的责难,那么,当她的言行伤害到我最爱的人时,我该怎么理解和接纳呢?未完待续。

 

   

整理者感言:中国人的婆媳关系真是世界级的难题,难就难在中国的父母在儿女身上、尤其是母亲在儿子身上有着太多太多的投射、太多太多的索求,那哪里是一个儿子,简直是可怜的母亲的安全感、价值感甚至全部的生命意义之所在啊!他是妈妈的最爱(怎么能是别人的最爱?),他最爱妈妈(怎么能最爱别人?),他听妈妈的话受妈妈的控制(怎么能听别人的受别人的控制?),甚至他是父母关系紧张时母亲对配偶的情感替代(他是妈妈的爱人怎么能是别人的爱人?)。天哪!儿媳妇就是那个‘别人’,要来抢婆婆的命,表面上人常伦理,心里面妒火中烧,没有大开杀戒已经是心地仁厚了,看媳妇顺眼?那是门儿也没有的!如果再加上婆婆极低的自我评价,那媳妇的一举一动都会是她眼中的刺,多少家庭悲剧就这样上演……

要理解这样的婆婆,就得把她被置换掉的爱与安全感还给她;要不变成这样的婆婆,就要放开儿子,把自己心中的爱与安全找回来;要儿女不烦恼于这样的婆媳关系,从小就要给他健康的无分别的爱啊!

向这位行动力超强的伙伴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血 渍
后一篇:告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