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放下”的功课——林巨近期课程通知及从自身感受介绍林巨教育
(2011-12-02 18:54:30)
标签:
林巨老师培训花径成长心得心灵成长小组花径美德工程教育 |
分类: 爱他人(C课程)心得 |
有一位伙伴在咪咪羊论坛上发表了一篇心得,有空去看看,感谢她的分享。
修习“放下”的功课——林巨近期课程通知及从自身感受介绍林巨教育
http://www.miemiey.com/thread-96855-1-1.html
讲讲自己的体会。
在巴学园对大李或小巫的教育里,有许多我欣赏,我认同的东西,而在林巨这里,除了欣赏与认同之外,还有真正能令我肃然起敬的东西,这是在急功近利的大教育背景中,最让我觉得难得的,也让我最认为是教育之根本的事情。而自己也不时有投身他所倡导的教育、尽微薄之力的愿望。,从“放下”开始说起。
“父母放松的心,就是孩子的巴学园”是巴园至高至真的经典,在巴学园里我们跟着孩子一起成长,走到现在,许许多多的爸爸妈妈都已不约而同地意识到,要放下,不断地去放下。孩子不过是我们的折射,孩子本身没有问题,所谓大大小小的问题是露出的冰山一角,更多的问题来自于海面下父母本身的恐惧和放不下,父母不改变,一所巴学园,千万所巴学园,远不能解决问题。成长的重点,从孩子转回我们父母本身。而巴园真正的意义,也在于不断唤醒父母去寻求自身成长。
如何放下,消除恐惧,焦虑,拥有彻底放松的心灵,成为我们进一步寻找的答案。
林巨的教育体系,概况地说,就是一步步修习“放下自我,唤醒美德”,帮助修习自己内心的功课。林巨其各种课程,无论开办幼儿园讲儿童教育、开办成长营讲青少年教育的,讲父母课程,不过是通过借用各种平台在讲生命、讲人性,引领我们向内看,再向内看,如何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放下自我。
而放下自我,自然生成出美德。德,这个在当今整个中国社会似乎被忽略的东西,也源于整个社会的“自我”的泛滥,欲望的泛滥。放下自我的过程,就是德行苏醒的过程。这种教育,说小是可用于孩子,家庭关系、可以用于工作、健康,说大,可以带我们洞悉整个中国现实,为何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的物质,却全社会道德沦陷,教育急功近利,生活危机四伏、穷人与富人都疲于奔命,毫无快乐、幸福感。
我们曾以为是外境太浮躁,社会太现实,我们无法放下,一如孩子在巴园受教,一方面巴学园如伊甸园般安宁美好,一方面我们又总能发现其中有不尽人意,无论是管理问题、人员变动、饮食问题,还是疾病出现都会触动我们敏感的神经,为何一边在享受这里的爱和自由,却不时有潜在的焦虑冒出,小学怎么办?未来怎么办?从巴园出来我的孩子真得能适应社会吗?
在修习“放下自我,唤醒美德”的内心之旅里,我渐渐学会将这些问题一一深入,最终回到我们自己的内心去寻找答案,去调查那放不下的原因。
如果我们说,“我热爱巴园,所以要关注巴学园管理的一举一动”,看看这个热爱的背后,是否有着“只有更多知道巴园的一举一动,我才能确定这是否是我想上的巴学园”,再看看这背后“我不能允许看到的巴学园不是我认同的巴学园,”再到“只有知道真实与想象一致,我才更安全,更安心”。原来,我们在心里另造了一所巴学园,而要把真实巴园学变成我们心中的巴学园,是我们担心失去掌控啊,是谁出了问题,是园方的事,还是我们的事?
如果我们说“我非常关注巴学园孩子的去向及适应小学生活的状态”“我不断地在搜集比较各类小学的信息”,那么去看看,这个的背后,可能有着
“我的孩子可能不适应传统小学”的念头,而在这个后面,再去看“如果我的孩子在小学里学习跟不上,我就会难受,我就会焦虑,就可能会后悔接受巴园的教育”,此时,问题已从孩子转向了“我”,再到后面去看看
,“我相信的孩子学习不好,就处于劣势,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再到后面看“我不能允许孩子失去优势”
接着看“那时,我会认为我的教育失败,失败让我接受不了”,看到这里,我们就看到了是谁的问题。心是这样一步步推论的,而其中连接的逻辑在现实中是必然吗,还是我们已经相信了这是必然。
在这样一所园里,我们中有多少高举反对应试教育的旗号,而心里的信念与应试教育相差无几呢?又有多少人,心里其实怀着的是“我觉得孩子接受巴园教育,就应该更有优势,而在小学表现更好,学习更好,”的念头,本为追求一种变相的优越感、安全感而来
,而口上却为着“给孩子自由成长,快乐成长而来”,我们的口是心非是如此明显,我们的恐惧如此深重,它直直地反射回当下,我们得通过不断纠正孩子及身边的一切,让孩子回到我们心里所谓正确的路上来,此时我们还敢说我们能给孩子纯净的自由,爱他如他所是吗?恐怕孩子身在天堂,我们依然患得患失。
而这一切,和孩子有什么关系呢,和巴园有什么关系吗?和外界的一切有什么关系呢?在看清楚了这些以后,我们是去解决自己的惧怕失败、没有安全感呢,还是继续绑架控制孩子及周围的一切,满足自己呢?当我们的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就总是希望可以对外界的一切掌控,由此尽天下父母一切能尽之能事,收集信息,积攒财富,寻找关系。而外境怎能不变?怎能永如我们所愿地改变?当我们为外境的变化赋予了恐怖的故事,那么外界的一点风吹草动就能撩我们的内心的风起云涌。
接触林巨的教育,源于经朋友接触第一本书《遇见好老师》,这本书里是写他开办的青少年成长营和孩子们相处的33个真实故事,这是成长营借由问答、沟通、合作项目等重塑青春期所谓的“坏”孩子,有如网游、早恋、自杀、厌学的,甚至被父母都想放弃的孩子,这些孩子从短短的与林巨共处就改变很多。这部书是直指心灵的,带我们看到所谓“问题”孩子后面父母问题,人性问题,而医治孩子的药方,是从人性入手。这本书是一本智慧之书,或说是借青少年教育而谈人生真正的智慧之书,反复阅读几遍,每遍我仍不住心潮澎湃。
借由此书,我参加了他的父母课程班,在父母成长课里,初级班的课程主讲如何建立孩子安全感,满足安全感,讲无分别的爱,给与要的智慧,而到中级课程讲如何构建孩子价值感,即常说我们所希望孩子拥有的美德、如自律、积极、自信等等。两者环环相扣,,不仅是“术”,更有“道”其中散落着许多发光的智慧,课程在幽默、轻松、互动中收获许多深刻的教育之道。而在中级班,我感到这种教育把我引向了更深的地方,不仅是亲子关系儿童教育,虽然早已意识到要改变自己,但自己的问题在哪,如何看到自己,如何放下,却不是那么容易。我们固然可以一一拾起林巨的智慧用于自己的生活,但远不如真正挖掘出自己的智慧之泉。
父母成长课时,林老师便向我们介绍到他的第二本书《养心书》,此书尚未出版,但林巨已经把电子版分享给我们所有感兴趣的父母,巴园的读书会这两本都有。《养心书》初读,我没有读懂,感觉太“玄”。中间经历了几个月,反复消化我在父母课学到的东西,加入那段全家一起面对我公公罹患癌症死亡,这个过程很多感触,几月后再读《养心书》,就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后又参加他研读并实践此书的“成长小组”,即运用书中内容,放下所有我们认为放不下的事情,几个月下来,放不下的越来越少,收获的喜悦平静越来越多。
而听林巨讲课,我很钦佩于他特别欢迎大家质疑与提问,而无论台下变换如何刁钻困惑的问题,他总能平静从容地给出智慧的回答,并令人心服口服。他的智慧总像源源不绝。现在我明白,智慧是“道”的变现,他因为掌握了教育的“大道”而不才思枯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根据“道”把智慧与方法随用随取。
如果说《遇见好老师》中充满教育的智慧,《养心书》就是写他的智慧的根源,智慧后面的“道”,他在这个道上实践,走过,因此拥有了智慧,他也通过此书教习给我们如何去挖掘自己智慧的泉,而不依赖于任何专家大师传授方法,所有问题解决的智慧在于自己,不再向任何外事去求。
养心书的内容,“静诚正醇行”就是针对我们的这颗心,循序渐进地放下,并带我们一点点放下后,看美德如何自然升起。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去读的书,同时读进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也将越来越平静喜悦。
静能生慧,当我们静下来,深入地向内看去,再向内看去,我们就能看到情绪背后的念头与欲望,当我们看到欲望与念头如何操纵我们的喜怒哀乐时,我们就可以去质疑、审查这念头,“原来是这样的,真的是这样吗?”在这个念头明晰、被质疑、被动摇的时刻,即将迎来“放下”的时刻。当我们看到一切情绪来自于自己对某个欲望和念头的深信不疑时,我们就可以越来越清醒,而不再将此欲望借以任何名义,而去掌控他人,并将情绪的箭射向外面。反之,我们将回头做自己的功课。
看到了欲望,并不意味就是要压抑欲望,消除欲望,反之,正因为看到了,就会更敢于面对欲望,而欲望就似乎越来越平淡,当我们在一次次令自己焦虑恐惧的事件后发现自己的念头欲望,“原来是它”,“哦,原来又是它”,“原来还是它”,在此过程,每一次我们就对自我更深入了解一次,每次都变得更诚实勇敢一点,将不断生长出力量。林巨将此过程称为“洗心”,就样,心被一遍遍地洗涤,越来越干净,终有一天,发现那些曾经深深的欲望,深不可破的信念、深深的恐惧竟然平息了,无影无踪。
林巨的初、中级父母成长课,是从孩子教育中最被我们关注的问题入手,类似于引子,把孩子的各种问题现象解剖,带领我们看根源,看人性,而到高级课程,即成长小组(没任何学费)已经跳开儿童教育,或是说,解决不仅是儿童教育的问题,全然是运用“静诚正醇行”的方法解决我们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的演练、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工作关系、人际关系莫不在此中。是全然要拿自己的心解剖开刀不断向内挖掘的课了。
有朋友问可否不经初中级而上高级,林巨其实对高级课的要求只是读过养心经交上心得,但实际上,不经初中级课程,读养心经有可能难于消化,当然也有不少已经自修得不错的朋友,在高级课上,少过初中级的基础,经常是会自我意识到要回去补课,而我们几个已经在上成长小组的伙伴也经常回到初中期班里参加复训,而每次收获都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