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思

(2012-08-29 14:59:05)
标签:

手机博客

杂谈

礼贵舅舅七八岁的时候便随着大外公一家去了上海,那一年他刚刚读完小学一年级。脑后的小辫子还没来得及剪去,那天学校组织的演出中刚刚唱了一段黄梅戏“打猪草”选段,他扮演的是一个女孩,下午放学回家便被大人懵懵懂懂的拉上了去上海的大轮船。没想到,这一去就是四十年。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丢下一粒籽,发了一颗芽,么杆子么叶开的什么花?结的什么籽?磨的什么粉?做的什么粑?此花叫做(呀得呀得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的喂喂)叫做什么花?。。。。。。”,这是礼贵舅舅留在记忆里最后的乡音,特别是那一段“呀得儿喂”更是他思恋故乡以致心悸时用以慰藉的唯一止疼药。没来得及和一起长大的小伙伴道一声珍重,也没来得及在故乡的土地上酣畅的滚身泥,就那么猝然离开了。反复一个尚未断乳的孩子突然没了奶妈,是那样的惶恐那样的不安。于是,黄梅戏便成了他心头的一个安抚奶嘴。听黄梅戏便成了他以后乃至终生的精神鸦片,他迷得那样深,醉得那样沉。

  到了大上海的礼贵舅舅只能在心里默默吟唱着魂迁梦绕的乡音,从不敢在学校同学面前表现。在上海人眼里,一切的外来人都是乡下人,一切的外地艺术于他们眼中都是俗不可极的。他们固执的自以为是着,张爱玲早就将他们刻画的入木三分。自从现代文明在这个城市被烙上东方巴黎的美誉,他们便开始了张爱玲式的自恋。尽管他们有自恋的资本,但是却伤害了许多血脉相连的同胞的心。

  礼贵舅舅中学毕业去了部队,在部队里他沉睡的心灵苏醒了,如鱼得水般的施展着浑身的才华。演出排练,唱歌跳舞,最拿手的还是唱一曲家乡的黄梅戏,特别是那部“打猪草”选段更是他百唱不厌的保留曲目。只要哼起“呀得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的喂喂。。。”他便仿佛回到了故乡那个由课桌椅搭建的简易舞台,他仿佛找回了本真的自己。此刻,他欣慰的感觉到灵魂故乡时刻都在自己身边。

  对于从没有离开故乡半步的我一直无法理解礼贵舅舅对于黄梅戏那份近乎痴迷的感情。阔别四十年,第一次安庆黄梅戏艺术节,礼贵舅舅踏上了回归故乡的征程。这四十年,安庆上海联系的不多,只有我外公在他们离开安庆三十年后凭着记忆记住了大外公说的地址,挑着担子找到了上海的他们。而后,几乎还是没有任何的音信来往。没想到,十年后,礼贵舅舅凭着记忆记住了我外公说的地址,拎着个简易公文包就找到了老家。

   四十年,一切都变了。早不见当年那个由土地庙改造的小学堂,这早已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大酒店;也不见年幼时最爱去的水草丛生野兔撒欢的黄土堆砌的江边圩梗,冬天如银练,夏天如绿毯。如今的圩梗已修建成牢固的梯形江堤,一年四季绿茵葱葱华灯笼罩的休闲好去处。。。。。

   四十年,一切都没变。亲人相见,还是亲昵的叫一声“小礼贵啊。。”,仿佛他们从未分开过;鸡汤泡炒米,味蕾的感觉从没遗忘;振风塔的风铃在每一个起风的日子里依旧亘古不变的唱起;更有那糯糯软软的黄梅小调如春风如冬阳让每一个游子醺醺然不思归期。

 黄梅戏,她就是慈母手中的那根线,时刻牵绊着游子的心。

 黄梅戏,家乡的黄梅戏,因了你,在外的游子便有了乡愁的介质。

 黄梅戏,家乡的黄梅戏,因了你,将要老去的我们也多了怀旧的频道。

(后记。昨天接到上海礼贵舅舅的电话,让我帮他买一些关于黄梅戏的书籍以及上海买不到的影像资料。于是,便写下此文借以抒发礼贵舅舅的思乡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