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秋
遥 想
(作者:素面朝天)
一早被阵阵瑟瑟的秋风惊醒,推开窗户,满目的悲凉便跃入了眼帘。秋真的来了!
今天是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的佳节。想起昨日的闷燥,那阳光下炽烈的生灵皱着眉头颓废着,竟找不着丝丝的中秋节的心情。
想来意念中中秋就该是寂静的冷清的悲伤的,在草木摇落秋风萧瑟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着往昔的感动。中秋节的意义也许就是用来思乡思亲的吧!
我是个保守而又封闭的妇人,从小没有离开家乡半步。所以,故乡只是个遥远的名词,是旅者对于家的一种心痛表达。只是不知为什么,像我这样的一个本应没有故乡的人却总是自作多情的思恋起意念中的故乡,憧憬着想象中的故乡的明月,还有那想起来就会隐隐作痛的中秋节。
不知谁说没有故乡的人就像一个人没有了灵魂,这话好像有些道理。于是,为了不让灵魂失其所,我总是不停地提醒着自己,我是有故乡的人。
哪儿是故乡呢?故乡又在哪儿呢?
是那夕阳西下,小桥流水人家吗?不,那不是我的故乡,它是断肠人马致远的故乡。我的故乡也有夕阳西下,也有小桥流水,只是故乡的水总是那么的气势磅礴那么的任意肆掠。
父亲在退休后常常说回忆自己年轻时多么的强悍多么的精力充沛,他总说自己那时“挑圩埂”一天要挑多少多少方的土。“挑圩埂”就是加固防洪堤,在父亲年轻时候无论城里还是农村,只要是成年的男人女人都要去江堤上挑土驻防。然而,尽管无数的血气方刚的青壮年们在江堤上挥汗如雨的劳作着,还是抵挡不住洪水的咆哮。安庆在一九五四年遭遇到的百年不遇的洪水让许多健在的老人至今记忆尤甚,而我们也在父辈的絮絮叨叨的讲述中记住了那段历史,记住了那个特有的名词“五四年破圩”。如今没有了父亲的唠叨,反倒觉得更加的寂寞。
哦,原来父亲的絮絮叨叨就是故乡!
哪儿是故乡呢?故乡又在哪儿呢?
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寒山寺吗?不,那不是我的故乡。那是名落孙山的张继只身孤旅,带着满身风尘和疲惫,流浪到苏州时的沧桑独语,苏州也不是张继的故乡,他只是个过客。曾经也有个那么一段记忆,在一个月圆的中秋之夜,几个年少无知的少女为了身临其境感悟那首“枫桥夜泊”的意境,来到了江边的焚烟亭。围坐在一张石墩子上,吃着母亲煮熟的花生菱角还有那怎么也剥不开的石榴,自然还有那一吃皮就掉下来的酥软的苏式月饼。五六个少女,多情的望着天上的那轮皎洁的月亮映入浩渺的江心被微微的荡漾着的波涛支离破碎继而风平浪静后又破镜重圆,看着江边那些横七竖八的停靠着的小渔船,还有远处人家隐隐闪烁的灯火,耳畔时不时传来阵阵汽笛声,不知为什么,却怎么也找不着那份孤寂那份宁静。真的是少女不知愁滋味,强对月光诉惆怅。而如今,真的有好多的惆怅,却无人可以倾诉。
哦,原来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月下呢喃就是故乡!
。。。。。。
故乡啊,故乡!你究竟在哪?
今又中秋,能否邀来明月陪我一起回到心中久违的故乡,了我相思之苦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