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如花的岁月(《梅州日报》子报《悦读丰顺报》2023.10.12)
标签:
梅州文化 |
分类: 转载 |
那段如花的岁月
何望贤
这张照片有点老旧,以致模糊不清了。我不记得是谁帮我拍的,只记得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拍的。
那是一个秋天,老家的秋天有些萧条,天气阴沉,草木枯黄,只有学校的后边的一处尚有生机。
这天,来了一个照相的,说给我们拍照,一块钱一张。可是,那时,我还是民办教师,每月的“工资”才27.5元,我不想浪费钱;再说,我也不熟悉他,谁知道他的相机里有没有胶卷?
校舍是呈凹字形的两层土屋,最边上和最中间的是教师办公室,我的办公室在一楼中间那间。一楼左边的那间,改做厨房。学校四个年级的教室紧靠教师办公室,每个年级也就是20多位学生。学校本有三位教师,我离家最远,大约有五、六公里山路,放学了就只剩下我一个老师住校。
我之所以选择一楼中间那间做办公室,是因为一到冬天,便四面来风,在楼上,除了窗户没有玻璃,还因为是地板是杉木板,裂缝多,风从裂缝上去,冷飕飕的;住校是孤单的,有时还要被当地“混子”寻衅找麻烦,烦不胜烦,但为了心中的一个梦想,都忍住了,因为住校,才有更多的时间读书。
这天,适逢中午放学,照相师傅说,要不,在你这里吃个中饭吧,我给你拍个照,不收钱;你给我吃个饭,也不收钱。我说,吃饭好办,只是没有什么菜。照相师傅说,你吃什么就什么吧,不讲究。
那时候,收入低,好在哥哥他们没有分家,大米是哥哥他们卖茶叶买的,母亲还能种菜,带有青菜。于是,我倒厨房里生火做饭。
柴火是劳动课的时候,同学生们一起到山上捡的枯木朽枝,灶头是泥砖砌的。两个人的饭和一个青菜,用不了多久的时间就做好了,吃了饭,我们就去照相。
但是,哪里来照呢?学校没有围墙,校门口的门坪又不大,校舍很破旧,以学校为背景总觉得没有什么创意,于是想到了学校旁边有一处斜坡有点特色,于是我穿过草丛中,斜躺上去,让摄影师傅拍下了这个镜头。
后来,我将这张照片以《自题小像》为题,写下了“深入到无人深入的地方/有枯黄也有翠绿/路虽已消失/总算有过身边如花的岁月/不堪回首而回首/未来的日子是什么/既求自己理解/也望你能明白”。初学写诗的我,写了些什么?至今,我都没有弄明白,只不过是写出了自己的迷茫罢了。
是的,应该是迷茫,因为那时候很多民办教师为了改变命运,通过努力有的考起了师专,有的考上了师范或中师函授,而自己,虽然有幸考起了“民师”,却连中师函授也没能考起,依然走在“民师”的路上。难怪乡亲们会说:“呵呵,读书有什么用啊?你看,领着那么少的工资还在教‘民办’!”听到这样的话,怎么能不迷茫!
但是,我不服啊!我虽然学习基础差一点,但自从考进“民师”,我就有希望走出山村,我就有希望成为一名正式的教师,我就有希望获得一个让人感到“体面”的人生!我必须坚持,这或许就是那“既求自己理解/也望你能明白”的注释吧。
那照相师傅也没有叫我失望,过了一段时间,他便托人把这张相片带给了我;而就在第二年——1985年,我终于以高分考起了可以脱产学习的师范学校,最终成为一名正式教师。
“路虽已消失/总算有过身边如花的岁月”,回过头来想,“路”并没有“消失”的,只是或许当时没有看到而已;我也没有浪费那“如花的岁月”的执着,终于使我如愿以偿。
艰难地走过那段如花的岁月,几十年后的今天,我在小学教育的第一线平稳着陆,不能不说是我执着追求的结果。“源于夏日却颠倒了季节/至这个春天,我将走在/另一段路上/未来岁月是什么/是否还会有一朵清荷/一片月桂/或是一朵山茶开在身旁”……夕阳西下,我依然有梦,依然在追追梦的路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