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是由一个个山村串起来的水墨寨子。寨门刚启,芳心犹闭。不知是满目的青山秀水浸泡了婺源,还是马头墙的翘首丰姿赢得了山情水意,婺源山寨在古老的古建筑群中虽显斑驳,却风情依存。老树百年,犹扬花结果;古樟千载,仍新枝绿叶,溪弯水聚,似绿玉碧沏。昨夜惊雷一响、春风一煦,便在半梦半醒中又魂依婺源了。
梦见自己从汪口入寨门,沿着蜿蜒的青石板小路,游江湾、走晓起、入李坑、穿思溪延村;梦见高墙窄巷、桃符披红,落叶窗、状元门、古绣楼、彩虹桥、百柱祠堂流年似锦,古韵悠悠;梦见状元及第的官宦人家或挣足了银子的商贾名流云集村头,青砖修宅,扬显家声;梦见马头墙会说话,砖雕石镂会传情,百寿图老屋延续千年不绝的人文精湛!
山俨卧龙绵绵,水如玉带缠绕,屋似芳颜束髻。宁静中呈现着安逸,厚重中传递着祥和!任凭游人如织,锯切樟木梳的节奏始终不紧不慢,打磨木器石砚的神态依然未有半点浮蹭,是常居老屋的祖训融入了血脉?还是理学大家朱熹的礼仪孝义浸入了骨髓?人融山水淡泊至,水映老宅清悠远。这平静的面孔,斑驳的老屋,圆滑的青石板路,相融相叙、神脉相扣。难道不是在向游人叙说婺源深处最美的传说么?
一个寨子,便是一湾风景,便遗存着接踵并肩的古屋名宅。山青青似曾相识,水绿绿如在嬉戏,然而如此之多的古建筑群却是唯一的,如此蜿蜒悠长的青石板小路也是唯一的,特别是古宅成片的弄堂窄巷,在高大的马头墙簇拥下,夏享阴凉、冬享温暖。而在雾锁山头的春秋之季,那满山窝的春风细雨,那遍野的秋红霜霁,其诗情画意绝不逊于戴望舒笔下的雨巷,也不逊于徐志摩笔下的再别康桥。俞家宗祠雄踞汪口村头,一幅‘俞氏以居当念水源木本,永川而为勿忘春露秋霜’的对联,让婺源人的感恩胸襟表露无遗。
沿着蜿蜒的山路,走村串寨,青山秀水以不同的视角呈现着婺源的美。老宅依依叙旧梦,古木葱葱展风情,只是岁月如流,物是人非,如今的状元府中已无状元郎,商贾宅中也早已无商贾住,寨前巷里,游人如织,弄堂里的长衫已成短袖,河道中的商船已变竹筏,昔日汪口江岸依次排开的十八码头也已不见商贾踪影,唯有浣女扬波、击槌如鼓,让人心生漪涟、遐思翩翩了。
不知婺源人是在哪一天开启的山门,反正老绣楼叽叽呀呀的开门声已在聊斋的故事里穿梭了几百年,古徽州的神脉气韵也在这近乎原始的青山绿水中藏匿了几百年。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足见婺源人文之鼎盛。以至于人们走近婺源,便如长衫在身,古韵徐来!如想打开婺源这幅画卷,品小桥流水、听朱熹论道,那则要先开启心扉、洗涤尘埃了。
同事们是带着看油菜花的向往去的婺源,然而,遍野的油菜花一定不是婺源人的创意,婺源太美!何须菜花来添媚?在婺源呆的时间很短,依江而住,婺源好象比家乡醒得早,五点不到,外面的鸟儿便叽叽喳喳闹腾开了。我撩开窗帘,看起了婺源的早妆,只见山绵绵静黛、水潺潺清幽。不见高楼见青山,不见污浊见玉带,也许这就是最美的乡村吧!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表现了明代诗人汤显祖的气节,也隐喻了古徽州享誉一时的富足。而今古微州的一揽旧梦尽落婺源的青山秀水中,一朝相逢,今生难忘。婺源青山秀,古宅情未了,路过婺源便被婺源的风光锁住了魂,真正是说不尽的流连,道不完的悠远。
http://s10/middle/600e4238x85e8b38647b9&690
http://s4/middle/600e4238x85e8b3d2ad63&690
http://s16/middle/600e4238x85e8b3e1d4bf&690
http://s4/middle/600e4238x85e8b3f117b3&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