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年级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整理资料加自己的想法  )

(2011-09-26 14:00:34)
标签:

育儿

   一、明确三年级阅读教学的侧重点

   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三个侧重点

   1.读书能力:在坚持抓好正确、流利和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加强默读、略读能力的培养,为加快阅读速度打好基础;

   2.理解能力: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3.拓展积累:拓展阅读范围,拓宽阅读视野,加速有效积累。

   三年级阅读教学的侧重点:

 1、继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地朗读课文,加强默读训练,能复述课文;

 2 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知道课文主要内容。

 3 初步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学会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               

   二、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四个重点学习项目

  (一)抓好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学习

    1、联系上下文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最重要的手段

    (1)边读边想

    (2)前后联系

(3)归类组合 如《小稻秧脱险记》其特点是以句(文)解词(句)

   如《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实录于永正 执教
   要走一条强化诵读,注重感悟的道路。
    于永正老师所上《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摈弃了烦琐分析的套路,在强化诵读,注重感悟方面做了一些大胆探索。相信大家读了这个实录,一定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课文,读出生字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词语的意思。
    3.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后来是怎样脱险的?
    4
.写生字,要求写得正确、规范。
    [评:于老师提出的这四项教学目标是在研究本课课后作业题的基础上制定的。课后作业题规定了教每课书的具体目标,只有每课的具体目标落实了,才能确保小学阶段教学总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教每课书,都要像于老师这样强化目标达成意识,围绕课后作业题来设计教学实施方案]

(第一个任务教学环节略)
    师:还有问题吗?(学生摇头)看来需要老师帮助的很少很少,有些字平时就会的。第一个任务完成了。下面我们还有一个任务。请大家一边读课文,一边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
学生读课文,画词语,教师巡视。发给部分学生小黑板。让他们把不懂的词语写在小黑板上)
    
师:请写好的小朋友把小黑板送过来。 (学生纷纷送来.老师把小黑板挂到大黑板上。这些词浯是: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警觉、收拾、有气无力、纷纷)请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读。
    (
大家读词语)
    
师:这些词,有的需要老师帮助,有的自己读课文就可以理解;请大家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些词语的意思。我相信,同学们能通过读课文理解这些词语。
    (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读完两遍的请举手。(学生举手)好,读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词语的意思,还要做到正确、流利,如果能做到有感情就更好了。请大家再读。
    (
学生继续读课文)
    
师:有的同学已经读到第四遍了。刚才有的同学问我(板书蜡黄”)“蜡黄的读音。请大家读字音。(师顺手在上面加上拼音。学生读la)“蜡黄是什么意思?就是指脸色像蜡一样黄。第二个任务基本上完成了。
    [评:感悟,感悟,而后。怎么”?主要是诵读,读得多了,学生便能借助语言环境悟出语句的意思。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已有的认识结构对于当前的认知活动会起到决定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时,所联系的语言环境可视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思维组块。学生凭借这个词语或句子与上下文中的其他语句的逻辑联系,便能比较容易地推知这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于老师指导学生受复诵读课文,意在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语言。从而为领悟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创造良好条件]
    (下课)
    第二课时

于老师通过表演让学生理解了“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和“警觉”;
    [评:这几个词语处理得很高明。高明就高明在不是老师一厢情愿地去灌输,而是借助情境启发学生去自悟。词属于第二信号.只有当它与第一信号——即它听代表的客观事物联系起来时,这个词才有意义:于老师进行词义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这两种信号系统之间建立起联系]
[
评:尤其是“警觉”一词,像这类词语,只要意会一下就行,不一定要言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在教学词语时,常常将教参或词典上的解释一字不漏地抄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以便在考试时不丢分。这样做既加重了学生负担,实际效果也不好。于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1
   
再看收拾和“纷纷”在眼里两个词语,于老师在教学中强调让学生感悟,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同一个词语,所在的语境不同,意思也可能不同。于老师教学纷纷一可见,只有教师导得得法,学生才能悟得真切。正是由于于老师的循循善诱,学生对收拾一词的理解才逐步到位]

2、联系生活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基础

    (1)学文明法 ——学会查无字词典

    (2)激活生活积累,实现相似匹配  ——叶子

   《做一片美的叶子》审美欣赏
     本文描写了大树的美、叶子的美,揭示了大树和叶子的内在联系,透露了大树和叶子结为一体、相互依存的道理。

在学习本文过程中,怎样紧紧扣住来具体理解呢?我们以为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设色敷彩、描形绘态的色态美
    本文作者在描绘美的叶子的时候,以绿色作为贯串全篇的基调,因为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十分鲜活,充满生机,使人顿生喜悦之感。你看,大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这形象的比喻,多么贴切;这生命的色彩,多么耀眼,而绿云升起又多么轻盈可爱!
    
大树的枝头,叶片丛生,每一片叶子都形态各异,显示了自然界的生物姿态飘逸,各式各样,绝不雷同,否则哪来的丰富多彩!自然,美的叶子尽管以绿色为主调,但是也并非纯粹单一,如同万物都在运动变化一样,这美的叶子的就美在随着季节的交替更迭而不断变异,它春天嫩绿,夏天肥美,秋天变黄,冬天飘零,固然顺应了自然规律,但它春萌生,夏旺盛,秋枯萎,冬终结,酝酿着又一个生命的周期,真是生生不息啊!这是内蕴的的质素。
     二是突出功用、揭示联系的哲理美
    本文以做一片美的叶子为题,描写美的叶子不是孤立的、游离的,而是将其与大树、太阳、土地有机交融起来,使它的折射出哲理的光辉,令读者寻绎难尽:
   绿叶为大树而生。它接受阳光的照射,进行光合作用,酿造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使大树茁壮、葱翠地成长。同时,美的叶子在春、夏、秋、冬展现了不同的风采,然而叶落归根,直到生命的终结还要化为护树肥料,融进肥沃的土壤,使大树来年萌发更加繁茂的枝叶,挺立于大地之上,这是多么可贵的奉献精神啊!
   
另一方面,这美的叶子装点大树,奉献乳汁,最后化为护树的养料,但它一点也没有居功自傲,更没有一星点儿炫耀自我的意味儿,而是自觉地让大树把它们结为一个整体,在大树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为它们知道,如果没有大树,这美的叶子就会无所依附啊!应该说,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谦逊自处的精神……
   
美的叶子对于大树来说,贡献殊多,功不可没,但它依存于大树,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一旦离开大树,它就失去生存发展的余地了,这里边蕴含着多么深刻的哲理,多么发人深思,令人警醒啊!
    
三是由物及人、生发联想的情意美
     美的叶子、美的大树,美在哪里?就美在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焕发出无穷无尽的生命力,这如同人类社会一样,生活之树为什么能够常盛不衰?就因为我们每人都像叶子,为生活的大树输送营养,促成了生活之树蒸蒸日上,茁壮成长!因此,作者以做一片美的叶子为题,以为了我们的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收篇,显然是由物及人、生发联想,饱含着美好的浓情深意:
  (3)学用结合,用中理解造句

   3、字、词典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重要工具

   (二)抓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学习

    1、抓住联系点,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1)抓课题小稻秧   掌声

   (2)抓中心句北大荒的秋天

   (3)抓中心词拉萨的天空

   如:《拉萨的天空》教学设计:
     
精读课文时,可以抓住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这句话挈带全文,引领学生品读文本的语言,感悟拉萨天空的美。
    1.精读第一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
    (2)
引导学生品读比喻句。这句话写的是什么?把拉萨的天空比作了什么?这样写你觉得怎么样?
    (3)
朗读第一自然段。
    2.精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1)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课文是怎样具体来写的呢?让学生自由阅读第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用笔把那些最能体现拉萨天空特点的语句勾画出来。
    (2)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流,朗读自己所勾画的语句,看看怎样朗读才能把拉萨天空的特点表现出来。
    (3)指名朗读自己所勾画的语句。比一比,看谁读得声情并茂。
    (4)让学生从第二、三、四自然段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来朗读,读出感情。
    (意图: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和自由朗读的时空,激发学生参与读书的欲望。同桌互读、指名赛读等读书方式的运用能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感悟文本语言;能有助于学生在与同伴交往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位教师难以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缺憾)
    3
.精读第五自然段。
    先让学生看图,再让学生读文,图文结合体会意境,感悟比喻的精妙。
    4.让学生说说自己精读文后的感受。
    (意图:在学生精读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不仅能把对话引向深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还能引领学生再一次地回归到文章的整体,体悟文本的蕴蓄和情愫)

2、抓住动情点,真切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掌声 

 (三)抓好默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

    1、要整合教学环节

 2、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读书时间

 3、要注重培养学生潜心会文、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

 (四)抓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 、精彩句段的学习

    1、课后的读写词语训练要落在实处

     2、养成阅读摘记的好习惯

     3、朗读背诵训练仍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三、把握阅读课的基本流程   

 第一课时

  1.创设情境,引发猜想,建构阅读话题;

2.放手试读,整体感知

    中年段则要求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反复多次的朗读练习,确保人人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中年级逐步将此变为自学要求,逐渐增加默读和略读的比重,逐渐提高把握关键词句段及要点和层次的要求,为篇章教学奠定基础;

4.认读本课需要掌握的生字、新词

    进入中年级后,对生字的把握可通过预习和课堂反馈解决;对新词的理解,低年级以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为主要渠道,中年级还应关注工具书的利用。

  5.课堂练习

低年级以有指导的练写生字和写话为主要内容;中年级则以适度的拓展性阅读或迁移性的读写练习为主。

 

第二课时

    1.复习;

    2.精读课文

    围绕话题,选择重点,读中感悟,以读见悟(在低年级以了解词句的意思为主,中年段则以把握课文中关键词句的作用,把握课文的层次、要点及思想感情为主);

3.熟读课文,形成积累(在中年级,对背诵的内容、篇幅、自主选择的比例可适当加大);

4.课堂演练(中年段可适当开展撰写读书笔记以及欣赏、评价的尝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