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简历造假,肇始于招聘“参照系”失当

(2016-05-05 21:30:45)
分类: My时评&学术

学生会干事变成干部、短期培训就成名校毕业……正值高校就业季,类似的简历造假、文凭“注水”,在一些高校毕业生求职中已成公开的秘密,甚至出现比拼造假现象。记者连日来在多场校园招聘会发现,一些大学生们的求职焦虑并未减轻。有的毕业生认为简历“注水”成本低、核实难,于是“铤而走险”。专家指出,“骗来”的饭碗端不稳,这种不良风气的蔓延,不仅提高用人单位招聘成本,而且危害社会公平正义。(1月6日《中国青年报》)

在又一个“最难求职季”里,大学毕业生简历造假,忽然间就成了备受关注的话题。事实上,此类现象由来已久,而最近越发有愈演愈烈之势。当应届生供给过剩,当招聘岗位持续减少,势必会不可避免地推高聘用的筛选门槛。于是,一份光鲜亮丽的简历,简直就是“进场”的通行证。所谓“简历不造假,十足一大傻”,流行在学生们中间的这句调侃,实在是一种审时度势的精明算计。

众所周知,学历造假所以盛行一时,很大程度上就是因其成本极低。首先,招聘者没有心力一一核实真假,故而注水简历基本都会稳稳过关;再者说,就算不幸事发败露,也顶多就是单次求职失败而已,这几乎算不得是什么损失!鉴于此,很多人已在呼吁,曝光“不诚信行为”,建立求职者“黑名单”制度……凡此种种,当然是可以尝试的方向。可是,这般兴师动众、“赶尽杀绝”,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又未免有些太残酷了。

大范围的简历造假,固然暴露了高校毕业生不够诚信的尴尬现状,却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存在的立场偏颇。从过去的“唯学历是用”,发展到如今的“唯简历是举”,多数招聘方依旧只习惯于,依据一套标签化的、夹带着偏见的“标准”来选用人才。某种意义上说,许多用人单位并不清楚需要招怎样的人,更不知道如何甄选出所需要的人。多数时候,他们只能通过比较学历、依次排序,来估摸着招募职员。

现实中,不少企业都缺乏一套自主的“评价人才”的价值标准,而只是照搬其他“参照系”所给出的人才评价结果:一个高校毕业生,曾经当过学生干部,曾经获得各式各样的证书,曾经在别的“体系”中获得认可,那么他就是值得聘用的——在这样的思维框架下,“简历”的重要性,被拔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内,一部分学生干脆弄虚作假编造注水简历,另一部分学生则疯狂考证、走跳社会来“怒刷简历”。

理想状态下,“招聘”应该是一个个性化、差异化的过程,而不能沦为简单的简历比拼。用人单位必须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精准选人”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求职者投机取巧、投其所好。而对大学毕业生而言,“简历造假”虽然像是一种无奈之举,但其背后的“不诚信”污点,终究是确存的。那么,有必要重申的是,尽管职场大环境可能确实存在着不合理之处,然而这仍不足以构成造假者免予道德责任的理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