蹩脚的官办APP,终极只是强加的负担
(2015-11-25 20:40:56)分类: My时评&学术 |
近几日,几乎广州全城中小学家长都收到了学校的“紧急call”,要求家长们更改确认好“全国中小学生学籍基础信息确认表”,声称这关乎孩子今后的读书问题。填表时,家长们发现还需先下载一款名为“教育技术服务平台”的手机软件用作该表的拍照上传,这一下子在家长圈里炸开了锅。此外,有老师坦言, 该软件系统不是很稳定,动不动就喜欢玩“崩溃”,而且“暂时还没发现这个APP的实际作用”。(9月22日《新快报》)
核查、确认学籍信息,原本是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不想在广州竟闹得满城风雨。家长们怨声载道,一则在于事发突然,全程火急火燎、慌乱不堪;再者则是由于,被勒令下载某某APP,甚至被迫上传敏感信息……此事中,学校方面蛮横无理的做派,最终引发了家长和学生们的强烈反弹。无论是担忧隐私泄露,亦或是不满被校方胁迫,所有的抵触情绪一并爆发,正让事态变得不可收拾。事已至此,当事方总该有个合理解释才是。
为了迫使家长下载“教育技术服务平台”,某些学校可谓态度强硬、声色俱厉,甚至于威胁说“若不照做,责任自负”。如此这般郑重其事,当真叫人不敢大意!可事实上,不仅少有人能说出该APP有何实际用途,而且其系统架构也极不稳定……当地教育局回应称,“这相当于一个渠道,方便学生家长上传、查询学籍信息”。此番说辞看似有理,实则漏洞百出:且不说,上传、查询学籍信息,早已有了成熟的通道;单是该APP卡顿崩溃不断,实用性能就着实堪忧。
利用线下的人际纽带和职权之便,来粗暴胁迫公众下载某一APP,这一做法注定是可疑的。要知道,诸如学籍核查一类的事项,本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这意味着,职能部门应本着“当有则有”的原则,以开放姿态提供充分服务。动辄为这个过程捆绑上“附加条件”,势必有越权、侵权之嫌。其实,下载所谓的APP,从不是家长们完成学籍信息确认的必要条件。有关方面提出此类要求,也许更多还是基于额外的利益算计。
作为有官方背景的APP,“教育技术服务平台”还是难免被人怀疑,背后是否存在着商业利益?的确,其所获取的大量公民数据,很可能被用以谋利。然而,教育主管部门曾专门回应称,“该平台不保存任何确认表照片信息。”那么问题来了,教育系统兴师动众开发、推广这一APP,到底是为了什么?说到底,其只是如今APP热潮下又一个蹩脚产品而已!或许,它最大的作用,还是象征性的。教育部门意图藉此传递出,自己拥抱“移动互联网化”的革新姿态?
有多少官办APP,只是一种姿态性的存在?它们不是顺应需求、优化服务而产生,而是为了产生而产生。更可悲的是,职能部门为了替此类APP刷出存在感,甚至不惜动用职权支配力,来逼迫“服务对象”下载、使用——这种本末倒置的逻辑,使得改善公共服务的“善意”,反倒变成了施加于公众身上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