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职称评审改革,艰难的价值再平衡过程

(2015-11-22 20:19:02)
分类: My时评&学术

广东科技人才的职称评定将从“重论文、重科研项目”向“重科技成果转化”转变。近日,广东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改革科技人员职称评价的若干意见》,根据《意见》,只要开发高新技术并成功实现转化,即使没有论文,也有很大机会申报正高职称。《意见》还提出,将进一步向大型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下放职称评审权。相关负责人称,“此举有利于技术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研究上,避免为发论文和跑科研项目而费心费力。”(91日《南方都市报》)

近些年来,职称评审改革在各地均有推进。只不过,广东这一次走得更远、改得更彻底而已。《意见》中,“科技成果转化可代替论文”一项,可谓最具突破性。此一表述,不仅是对“唯论文化”的有力纠偏,也是为了通过科学化的评判标准,来激励技术人员安心本职、创造价值……而我们都知道,“职称评审”也是一个利益分配的过程。调整其中“游戏规则”,势必会导致有人得益、有人失意。由此引发的一连串后续影响,值得关注。

职称评定从“重论文、重科研项目”转而“重科技成果转化”,该怎样理解这一变化?首先该厘清的是,这一看似勇毅进取的改革,更多只是无奈而为之:在如今语境下,“论文”越发变得粗制滥造、价值寥寥,甚至于还衍生出,一条市场化的产业链条。职称评审倘若继续偏执于于以论文为标准,极可能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而转而增加“科研成果”的权重,则有望强化职称评审的筛选功能,从而尽量保证“良币驱逐劣币

的确,相较于抽象化的论文,“科研成果”更加量化、客观,更易于统计和评价。有鉴于此,职称评审更多将之纳入考量,并非没有道理。然而问题在于,既然论文可以注水和造假,“科研成果”又怎样确保不重蹈覆辙呢?在职业伦理失范、公共约束孱弱的大环境下,是否会产生迎合职称评审的定制型科研成果?又是否会因此孵化出一条全方位服务的生意链?这一切,尚且还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若无法约束科研行业投机取巧之风,职称评审的积极意义将被蚕食。

除此以外,职称评审改革还需考虑的另一问题是,如何平衡好基础研究和科研开发的关系?要知道,诸多成功的技术成果,本身就有强大的变现能力;而大多数学科基础性研究,却只能以“论文”的形态展现其价值。那么,当有限的职称名额向着“技术产品”倾斜,我们又怎样保障基础研究者的利益?需要重申的是,基础研究乃是一切技术开发的源头!职称评审改革所主导的利益再分配,理应兼顾不同科研岗位的自身特征,而不应加剧技术巨头“赢者通吃”的局面。

在学科论文与技术成果之间,在学术群体与技术人员之间,在基础研究与产品转化之间,职称评审改革都必须做出审慎的权衡,并最终找到新的平衡点。也只有这样,职称体系才能更好地激发出,科研界的价值创造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