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的职业福利,才可令环卫工不再受伤
(2015-11-11 20:18:25)| 分类: My时评&学术 |
日前,山东潍坊昌邑市环卫工人向媒体反映,昌邑市环卫局举行的2015“夏送清凉”活动,现场为60位环卫工人发放绿豆、茶叶、毛巾等避暑物品,待拍完照片后又将物品收回。“大热天叫来就是为了拿着东西拍张照片”,对此环卫工人表示气愤,称这种作秀成分“冷了他们的心”。面对质疑,昌邑市环卫局回应,捐赠物品现场不够分配,只能统一收回,加工以后再统一分配。(8月19日新华社)
避暑物品成拍照道具,无端遭人愚弄的环卫工们,自然很是郁闷。之于此,当地环卫局的一番解释,虽然看似有理有据,但终究难以平息众怒。这场拙劣的姿态表演,不仅有悖于“爱心捐赠”的本来意义,也在客观上刺痛了环卫工人的敏感神经。一直以来,环卫工都被视作弱势群体。这种“弱势”,除了体现于职业待遇、薪酬状况的不尽人意,更多想必还是表现在,其个体价值与独立人格并未获得足够的尊重。
组织环卫工与避暑物品合照,实乃是昌邑市环卫局炫耀“工作成绩”的幼稚举动。通过这张照片,当地环卫局原本试图展现出,自己积极作为、充满爱心的动人一面。事实上,此类诡异的行事逻辑,并不少见:不少职能部门,每每做点事情,首先就想到拍照为证、广而告之。且很多时候,形象公关的强烈冲动,甚至会压倒那些“实质性的努力”。于是我们方才会看到,“事没做完,声名已扬”的滑稽局面。
这场摆拍闹剧的根源,显然在于,当地环卫局始终以“部门利益”而非“职工权益”为思考起点。顺着该思路,为了尽快宣传部门事迹,当然可以先拍照留影,而后再考虑物品分发。就这样,这场以关爱环卫工为主旨的活动中,环卫工似乎反倒没那么重要了——爱心捐赠的仪式感与象征意义,冲淡了货真价实的实际福利,环卫工人相应也就成为了这场官方表演的牺牲品。
除了避暑物品一波三折的发放过程,环卫系统一贯恶劣的职业环境,同样值得关注。昌邑数位环卫工表示,“平时并没有收到过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物品,平时也没有单位向他们发放过慰问品”。这无疑说明,针对环卫工群体,并未建立起规范的、常态化的福利保障体制,而只是以有限的、零星的爱心捐赠,来偶然性改善其现实处境……且可以预见的是,在这样一种语境下,任何一次捐赠行为,都注定会被有心人大肆宣扬、大做文章。
如果说,依赖爱心捐赠环卫工改进生存状态,本就已经足够悲哀;那么,各方在爱心捐赠中夹带“私货”、各有算计的丑态,便更加令人难以接受。必须厘清的是,作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职业,环卫工有权利获得稳定的、体面的职业福利,而不是在一次次的捐赠中渐渐沦为表演者的廉价背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