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公权庇佑的行业协会,终将收获更多
(2015-09-29 21:28:29)
标签:
股票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发布《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方案提出,积极稳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方案要求,脱钩试点2015年下半年开始第一批试点,2016年总结经验、扩大试点,2017年在更大范围试点,通过试点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后全面推开。(7月9日《京华时报》)
行业协会与行政机构脱钩,这一改革无疑是大势所趋。一直以来,高度行政化、官方色彩浓厚的各类协会商会,长久游走于模糊地带以至于为公众诟病久矣。民间怨念所指,一则在于此类机构事实上扮演着“红顶中介”的角色,几乎成了公共权力用以寻租、攫利的媒介;再者则在于,其直接强化了行政管制的力度与广度,抑制了市场自发组织、自我治理的活力。鉴于此,对症下药的变革,其实早就是可以预期的大概率事件。
理解行业协会的去行政化进程,势必要置于简政放权的“阶段性背景”之内。早前有媒体报道,“减少审批事项”的一系列举措效果并不明显,原因就在于在不少地方,政府部门将减掉的审批事项转移给了行业协会商会——而今,彻底让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的脱钩,想必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难题!这事实上表明,行业协会的改革并非是孤立的,它实则是系统化梳理职能部门权责的重要一环。
透过行业协会商会的改革方案,其实不难窥见,我们意图建构何种的社会治理模式。那就是,通过各个层面的努力,让行政管理体系做到规模有限、利益中立且框架清晰……行业协会的去行政化,大大压缩了“二政府”的规模;由此消减了收费项目、寻租空间,也符合公共部门“去利益化”的立场定位;而除此以外,此举还将大大减少现存的行政委托、职能代理现象,从而让政府机构的职责和义务趋向明确、精简。
伴随着行政机关与行业协会商会的脱钩,过去那种无所不在、事无巨细的“行政干预”,也正悄然间从市场社会慢慢离场。这不仅意味着,公共权力重新厘清了自身使命,因而主动的、选择性“退出”。也意味着,市场内在的能量,将获得极大释放。这包括,对内自我组织、自我动员的能力,对外集体发声、利益博弈的能力。有理由相信,失去公权庇佑的行业协会,终将得到更多。
在未来,行业协会商会势必将有无限可能。其既可以充当行业自律组织,也可以扮演利益游说团体。健全的市场经济形态里,那些名符其实的企业协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这一切的前提仍是,公共权力能够在发挥必要监管功能的同时,保持住起码的克制与容忍,守护住营商的公平底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