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整合公共治理架构,建构生态文明责任共同体

(2015-07-21 20:08:51)
标签:

股票

分类: My时评&学术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规定,将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要记录在案,实行终身追责,不得转任重要职务或提拔使用,已经调离的也要问责。(5月6日《新京报》)

显而易见,只有唤醒主政者的责任意识和参与热情,生态文明建设方可具备最可靠的实践基础。就此而言,离任审计制、终身追责制的建立,注定会让全社会看到更多希望。此一举动实则预示着,我们有望通过更清晰的价值表述和责任分摊,来建构起真正意义上“环境友好型”的公共治理架构。换而言之,过往在很多地方所流行的,那种挥霍资源、破坏生态的野蛮发展模式,在未来不仅“不再正确”,而且“不再可能”。

其实长久以来,在官方的话语体系里,官员的“环保责任”,一直被频繁提及。然而,这种所谓的“责任”,往往表现为政治伦理层面的“倡议”,而缺乏刚性的约束与惩戒手段兜底。在此背景下我们看到,不少地方即便发生了严重的生态倒退,其主要官员依旧可以高枕无忧——当然,这一不合理局面,即将获得根本性的纠偏。这是因为,随着一揽子具体追责通道的确立,官员的生态责任,将由虚化责任转变为实质责任。

加速建设离任审计制、终身追责制等,无疑旨在搭建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共同体。这种共同体,首先意味着,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共同意志的培育;其次则意味着,自上而下彼此分工、充分监督、后果可控的行动机制……《意见》明确提出,环境要素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此类言简意赅、不容妥协的表述,把“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排序,推到了一个空前的位置。

理想状态下,离任审计、终身追责等等强力制度,即便不能让各级官员变成环保主义者,也至少能倒逼他们对“生态文明”怀揣起码的敬畏。只不过在此之前,我们似乎仍要回答,某些老生常谈的话题:纸面的追责制度,如何具象、如何落地?比如说,谁来审计、谁来记录?该以怎样的标准,界定某位官员的环保失责?为此,又是否需要建立一个跨部门、跨地域的联动平台?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涉及到对资源与环境价值的重新伸张,更涉及到错综复杂的利益重置。其中,最显见的部分或许就是,改变环保部门由来已久的弱势形象。这既包括保障其现实的执法独立性,也包括提升其在整个行政系统中的话语权重。要知道,面对离任审计制、终身追责制等全新课题,注定不宜新设机构架床叠屋,而只能诉诸于,整合固有职能板块继而形成合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仍要考验,公共治理体系自我调适的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