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保障房空置,根源于公共政策的名实相背

(2015-03-26 21:08:08)
标签:

股票

分类: My时评&学术

据报道,全国最大保障房区,包含公共租赁房3797套,限价商品房6253套的青岛白沙湾保障房社区正在变为一座空城。其中的公开销售的限价房从2012年底公开销售至今,仅收到了不足200份申请。若再除去审核不通过的申请,销售情况将更不理想。记者多地调查发现,青岛保障房的空置现象并非孤例,在我国多地,保障房空置的现象依旧存在。业界认为,很多保障房只是为行政命令所逼,选在边远地块的保障房只是被用来交差。(1月21日《京华时报》)

保障房空置现象,正被越来越多的地方案例所印证。作为全国最大的保障房社区,“青岛白沙湾”却几近沦为空城。预期与现实的落差如此之大,实在不免令人惊诧。而事实上,梳理媒体的相关报道,我们便会发现,此一趋势其实由来已久。在不少城市,充满善意的保障房项目,都遭遇了市场层面的冷淡回应……再一次,消费者用自身的购买行为,表明了对安居工程“走偏”的失望情绪。

在一些地方,保障房入住率低,当然有很多显而易见的原因。诸如选址偏僻、交通不便、配套滞后、环境恶劣等等,素来为人所诟病。所谓保障房小区,虽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综合考量、权衡利弊,其现实“性价比”并不高。有鉴于此,也就无怪乎购房者兴趣寥寥了。可以说,就满足中低收入人群居住诉求而言,某些保障房小区,实则是缺乏诚意、不够友好的。

毋庸讳言,发生在保障房领域的诸多尴尬,根本原因还在于,地方主政者对此缺乏用心经营的动力。在一些政策执行者看来,保障房建设,只是自上而下压下来的指标性任务。对此,大可以辗转腾挪、敷衍凑数!而遗憾的是,在“量化考核”的追责模式内,诸般投机取巧、虚应差事的行径,很可能轻易蒙混过关。久而久之,有量无质的保障房项目不断累加,最终让全社会付出沉重代价。

空置的保障房,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惊人浪费,也加剧了住房的供求失衡。除此以外,此一现象也揭示了,公共政策的形式与实质相背离,从而“自我否定”的巨大风险——“推动保障房建设”、“满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要”,本是保障房政策的一体两面。但现实的局面是,不少城市正有意无意地,隔断“手段和目的”的统一。一个自然的追问是,看似红火的保障房工程,有多少能发挥保障功能呢?

基于过往经验,来反思保障房建设,可以确信的是,唯有将之纳入更系统化的评估视野,才能倒逼其做到名实相符。这一方面意味着,改变“数量至上”的单一评估方式,将宜居度、入住率等等也纳入对保障房项目的考核;另一方面则要求,在城市整体规划环节,就能对保障房片区加以事前安排,从而实现不同功能板块间的有序对接。

理想状态下,保障房片区本可成为一座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为社会提供缓冲,亦可丰富社区结构和层次,这种种正面效应,理应被决策者更多正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