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热降温,然后怎么办?
(2015-02-23 19:18:20)
标签:
股票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164.9万!继去年人数下跌以来,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又减少了6.5万人,宣告这场持续了20多年的“考研热”开始明显降温。报名人数下降的背后,是高校研究生招生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据《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多个省份硕士研究生招生出现未完成计划的情况。不仅如此,部分高校反映,可调剂复试的合格生源偏少,生源质量下滑,录取工作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12月30日《中国青年报》)
对于“考研热降温”,舆论往往倾向于,给予积极解读,比如说“民众理性回归”、“学历崇拜消退”等等。但即便如此,我们仍旧无法确信,那些减少的考研大军,能否就此找到更好的出路?盲目考研,固然不智!可是,不考研之后怎么办,却似乎是更纠结的问题。当整个社会,不足以给年轻人提供体面的生存空间,以及可供想象的未来,“考研”或冷或热,其实都是无关紧要的信号。
持续已久的考研热,之所以饱受诟病,一者是因为,其伴随着研究生招生过多过滥,掺水的“硕士文凭”极速贬值、几成笑柄;再者则是由于,此一浪潮加剧了教育过剩和就业歧视,使得职业市场正常的竞争秩序惨遭扭曲……相较于硕士教育带来的正面效用,由之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似乎更为显而易见。如今“考研热”退却,公众内心期待的是,那些业已发生的病变,能够相应获得彻底的纠偏。
倘若考研热降温,是一个真实的、长期的趋向,那么这必然意味着,要有一系列后续变革予以兜底。在这其中,最为迫切的,便是完成高校“产能”的有序转移。只有将过剩的、冗余的教育资源,转投向更切实际的职业教育,所谓“大学招生难”、“高等教育困境”,才有望获得真正缓解;而与此同时,瘦身后的研究生教育,亦应通过强化筛选机制、优化课程设置等,来重塑受损的声誉。
毋庸讳言,考研人数减少,并不必然会让现实变得更好。但,由它所引发的各种连锁反应,确实给了我们谋求新局面的契机。随着越来越对考生,选择跳出考研泥潭,他们又该何去何从?是提前就业,亦或是自主创业?无论如何,但凡固有的职场偏见不清除,但凡无处不在的创业壁垒不打破,这群人的希望也许就无从谈起。全社会总是不自觉地,鼓励年轻人放弃考研,可是我们真的为此准备得足够好吗?
在舆论场中,考研不论冷热,都会被附加上太多的诠释。然而有必要厘清,“考研热度”在多数时候,只是特定社会现实的后果而非原因。就此而言,考研热降温,终究只算是中性事件。我们以何种姿态回应此一变化,才是真正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