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后继无人,后果真能一眼看穿?
(2015-01-29 21:09:29)
标签:
房产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平时村里基本上看不到年轻人。”江西省萍乡市55岁的农民陈茂盛不无担忧。现在的田好歹还有人种,再过十来年,等我们老了、种不动了,谁来种田?记者在江西、安徽、湖北等地进行调研,发现各地都存在农业后继乏人现象。由于留守种田的农民以中老年人居多,年轻人外出打工不愿种田,他们担心将来“找不到合适的人来种田”。(11月5日《经济参考报》)
职业农民关于“后继无人”的感叹,实则早已有之。在农业人口外流、农村空心化的大背景下,务农年轻人的急剧减少,真可谓是大势所趋。于此现象,很多人忧心忡忡,却亦有人乐观其成……在城镇化浪潮之下,农村、农业,农民,注定会经历一场巨变。只是,此一过程到底要以何种方式展开?又该怎样,在追求速度与把控风险之间谋求平衡?要知道,不愿种地的年轻农民,并不会自动转化为“新城市人”;而务农者的大范围流失,也不等同于农业形态会就此升级!
在一种乐观论视角看来,年轻人出走、无人种地的局面,刚好可以成为农业生产模式转型升级的动力——务农人员的减少,给家庭农场、机械耕作、规模化经营等等,提供了空间。此一判断,当然不无道理。然而关键问题在于,上述种种憧憬,只是一种纸面的推演。置之于现实语境内,势必要面临诸多阻碍。须知,农业生产的形态,从来不单一取决于劳动力状况。认为“农民后继无人,‘大农业’必然应运而生”,只是一厢情愿的想象。
年轻人宁愿打工,也不愿如父辈一般在家种地,自然是由于务工所得大于务农收入。在这其中,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情况是,当地资源贫瘠、自然条件恶劣,种田就意味着绝对的低收入。于此,即便是“大农业”生产,想必也于事无补;另一种情况是,由于一亩三分地的“小农模式”,人均生产资料保有量极低,从而人为限制了农民群体的职业回报。理论上,随着农民总数缩小,原本分散的土地向“新农民”集中,后者的收入理应攀升。
但,事实果真会如此吗?可以预见的是,一方面随着“新式农民”的职业回报增加,势必会吸引外出年轻人回流农村,他们本就握有土地“回归”毫无难度;另一方面,但凡城市户籍改革和平权化改革进展不力,进程务工农民继续无法融入城市,随着年龄增加他们终将又无奈回到农村……凡此种种,都让将来充满不确定性,也无形间拉升了农地流转、聚合的操作难度。有鉴于此,我们更应该确信,抱持单一、静态的视角,定然无法准确评估“三农”的未来。
即便出现了那些极具象征性的信号,但谁也不能讲农民和农村的来日一眼望穿。现代农业的建立,只能在不同利益主体间,经历一系列的动态博弈之后,才能具备实现的可能。这其中包括,充分的土地勘定确权、健全的土地流转交易框架、城乡公共服务的的均等化以及市民待遇的普遍化覆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