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聘用子女照料父母,一种“向后看”的养老创新

(2014-12-10 20:03:57)
标签:

房产

分类: My时评&学术

南京有120多万老人,98%是居家养老,约需居家养老护理员4.3万人,而目前该市持证上岗的专(兼)职养老护理员只有3000人!12日,记者获悉,南京将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方式,其中,“家属照料型”模式让人感觉很新鲜,子女、儿媳在家照顾卧床不起的父母公婆,政府也可以给其发月工资。据悉,此类子女每月可领取政府发给的300元(照顾半失能老人)或者400元(照顾失能老人)的“补助工资”。(10月13日《现代快报》)

“在家照顾父母,政府给你发工资”,该消息甫一曝出,便激起热议。但,事实的真相,显然没那么简单……按照规定,只有五类“极端困难”的老人,才可以享受此类服务。这实则说明,所谓“政府聘用子女,照顾困难老人”的模式,仍不过是一种底线兜底的救济性福利。它的真正看点,不在于公共财政为亲缘义务买单,而在于社会保障制度,正在尝试更多与“家庭结构”相结合。

在南京一揽子的养老创新方案中,“家庭照料服务”无疑极具新意。此一模式的核心逻辑有二,一是通过将培训、筛选、登记等过程,让子女更充分掌握现代护理意识和技能,从而推动家庭赡养行为的专业化、规范化;再者就是,改变救济性货币补偿传统的发放模式,确立明确的、清晰的附加条件和适用标准,来提高此类资金的针对性、使用效率。

“政府‘聘用’子女,照顾困难老人”,因其覆盖面极为有限,所以新增的财政支出想必可以接受。与之相较,此事的积极价值,显然更值得剖析。若该规定能真正执行,那么可以预见的是,传统的、零散的、封闭的、各行其是的家庭赡养行为,将被更多纳入公共职能部门的有效引导之中。就这样,以货币激励为杠杆,中国家庭的“养老照料”活动,或许有望完成一场方法论层面的更新。

应对养老困境,南京的新思路,不乏突破之处。只是,必须厘清的是,它本质上所呈现的,依然是被动、无奈的“向后退”姿态。此类政策,寄希望于唤醒并强化“家庭结构”的养老义务,旨在“将老人留在家里,将子女留在老人身边”——而这显然是基于,公办养老事业捉襟见肘、市场化养老产业发育滞后的尴尬现状。现实是,我们尚且无法建构起现代的养老方式,故而只能加剧依赖“亲缘共同体”的共济互助功能。

无论如何,子女住家护理老人,都难以成为一种主流形态。化解养老难题的长远出路,仍在于扩大公共养老的投入和规模,同时促成以保险业、护理业、家政业为标志的商业化养老路径的深度发展。“在家照顾父母,政府给你发工资”,这样的举措固然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弃养老人的道德风险、拉升家庭护理的品质内容,但其终究难以回答这样一个追问——在沉重赡养任务的持续冲击之下,杯水车薪的补助工资,能挽留住多少子女的孝心和耐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