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乞丐”现象,只能以民间合作求解
(2014-11-04 19:01:25)
标签:
情感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上午他是患病在身,躺在街头的老人,下午他奋身而起,成为乞讨的长者;上午她是跪在街头,磕头祷告的乞讨者,中午她坐在中档餐厅吃饭;上午他是为照顾病父乞讨的儿子,中午他来到奢侈品店挑选腕表。他们,是月入过万的职业乞丐!近日,记者通过镜头,记录下了这一特殊的人群。(9月16日央视)
乞丐群体,自古有之。其不仅是一种身份,更似是一个行当。这种叠合的角色属性,决定了民众对之的复杂情感。一面是悲悯同情,一面是提防忌惮。既无法心无芥蒂地去施舍,也不能彻底的置若罔闻。在游移不定的民间情感内,“如何看待乞讨者”,注定难以形成共识……而时至今日,所谓“职业乞丐”被大肆曝光,其或许意味着,乞讨者与施予者间本就脆弱的信任关系,将变得愈加摇摇欲坠。只是,谁会由之得益?谁会因此受伤?着实殊难预料!
职业乞丐的存在,以装穷扮苦、编造悲情为手段,藉此博得同情、赚取钱财。此类行径,充斥着显而易见的不诚实、诈骗等成分,早已超越了“民间互济”、“市井慈善”等范畴。显而易见,其危害不可谓不大:一方面窃夺了善款,致使真正的“穷困者”难以改善现状;另一方面,羞辱了民众善心,让其今后的行善行为趋于保守。由于虚假乞讨者的存在,更多人会选择铁石心肠、不予作为。这种社会性的“避害”心态,终将导致“街头慈善生态”整体性的恶化。
面对复杂而灰暗的现实,最理想化的解决策略,当然是提供系统化的公共救济,从而自根本上消除“街头乞讨”现象。但,无论是宏观层面的社会福利设计,还是微观层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具体规则,显然都还没有办法充分保障“无着人员”获得必要、体面的救助。现阶段的各类“救助站”,由于食宿条件捉襟见肘,而且往往负有“遣返”的使命,因而对流浪乞讨人员吸引力极为有限。
有鉴于此,真真假假的乞讨者,当然有理由继续上街乞讨。于是很多人提出,对其加以甄别,将变得至关重要。然而遗憾在于,此一“工作”涉及之广、头绪之杂,注定了其几乎不可完成。所以说,那种“区分身世真伪,驱离职业乞丐”的主张,想必只能是空想而已。自始至终,职能部门在乞讨问题上,素来疏于作为。即便其有意清理“职业乞丐”,多半也会心有余力不足……那么,这难道又会成为,又一个无解困境了吗?
定点清理“职业乞丐”也许不现实,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归纳出某些基本的施舍规则,从而尽可能地避免上当。比如说,优先帮助身有残疾的乞讨者;再比如,对“高度道具化”、“表演痕迹明显”的乞讨行为保持警惕。诸如此类,民众辨别力的提高,终究是最直接有效的。当然,职业乞丐惯流窜、擅伪装,这决定了一地市民,往往难以通过持续的观察,对之形成准确的判断。基于此,建构一套及时有效的信息分享方式,无疑很是关键。
或许,化解职业乞丐问题,最实际的出路就在于,形成基于“个体经历、充分沟通、协同应对”之上的社区信息集纳平台。通过这种化零为整的自发合作,推动每个人辨别能力的提升,以及全社会慈善状态的改善。一言以蔽之,在公共管理力有不逮的当下,设法促成民间反骗经验的积累、整合,才能避免更多人继续上当或所幸冷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