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消失的“狗”字,缓慢更迭的传统

(2014-08-07 20:57:25)
分类: My时评&学术

尽管距广西玉林民间的“夏至荔枝狗肉节”还有11天,但玉林市区绝大部分的食狗餐馆已将所有带“狗”字的店名和菜单或掩盖或铲除。多个店家告诉记者,此举是避免刺激前来玉林抗议的爱狗人士。往年摆在店门前的狗肉已经难觅,一些餐馆要么将“狗”字粘贴掩盖,要么干脆更名换牌,与“狗”脱离关系。诸如“脆皮肉 ”、“生闷土 ”等店名和菜名比比皆是,让人有些莫名其妙。(6月10日中新社)

早被彻底污名化的“狗肉节”,如今已是一派草木皆兵、严正以待的架势。玉林市全城遮“狗”,据说是为平息“爱狗者”的怨怒。如此这般,当地官商各方,真可谓主动服软、一再退让。只是,其最终收效如何,却似乎仍难以乐观——狗肉餐馆故作低姿态,固然可视作示好、求和之举。然而问题的另一面是,这种明显的示弱,会否激励爱狗人士,做出更坚决的抵制行动?理念层面的根本分歧,终究不会因单方面的妥协,就获得彻底纾解。

众所周知,所谓狗肉节之争,根源乃在于,就“能不能吃狗肉”的不同判断。以现代性的人文视角来看,作为人类朋友的犬类,理所当然不可被食用。在这种温情脉脉的价值观内,“狗所充当的伴侣角色,与我们的精神、情感相连”。仅为了口腹之欲、为了感官享受,就杀狗食肉血腥而又野蛮;但,在玉林当地人的观念中,“吃狗肉”关乎传统、关乎传承,外人粗暴的制止,侵犯了个体自由与地域文化……此事上,文明和非文明的边界,俨然模糊难定。

当一个社会所信仰的“动物伦理”,未能进化到必要高度,关于“吃狗肉”正确与否的争执,注定难有公论。特别身处“一切皆可食”的饕餮大国内,动物几乎是绝对工具性的,其存在意义仅在于满足人类需要。既然如此,很多人难免坚信,吃狗肉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说到底,由玉林狗肉节所引发的冲突,乃是现代式的伦理体系和生活方式,与延续千年的“原生传统”之间的对抗。在此过程中,博弈的双方都自认正确,同时笃信对方不可理喻。

遗憾的是,针对狗肉节的群体抗议,并未衍生为一场文明说服和道德宣教行动。随着爱狗人士大量使用拦车、堵路、闯店等偏激手段,声势浩大的救狗行动,已经一再越过法律界限,而演变成粗暴的侵权行径。又是一年狗肉节,若不是官方事前降温,勒令店家低调行事,新一轮的对峙和冲突,想必又会在玉林的大街食肆间持续上演了吧?就此而言,玉林全市遮“狗”字,更像是被迫的危机预警,是以退让换“空间”,丝毫无关对“吃狗肉”的对错判断。

那些传统与习俗,很多时候就是这般根深蒂固。围绕“吃狗肉”,抗议者虽有一腔热情,却无必要的耐心和技巧。其总以人多势众压人,总想着立竿见影,不仅难以令人信服,甚至会激起反感和反弹。尤须重申的是,无论是谁都必须认同,“法律”主导社会秩序的基本逻辑。在此基础上,任何道德范畴的布道,都应守住“不侵权”的底线。事实上,包括“救狗”在内诸多的志愿者行动,往往缺乏必要的训练和纪律性,由此导致劝说效果不佳,着实不足为奇。

改造风俗习气,从来都是漫长过程。投身其间者,理应拿出更多的包容和自制,从而迂回推动坚固的传统一点点剥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