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骂事件与官微的“力有不逮”
(2014-08-07 20:40:54)分类: My时评&学术 |
6月2日上午,环保志愿者彭祥林发微博反映东洞庭湖保护区垃圾场污染一事,并@了相关政府网站的官方微博。很快,彭祥林收到 “岳阳市政府门户网站”的回复:“烧不得,埋不得,堆到原博和你这个环保绿茶婊家去吧!”6月3日,岳阳市政府门户网站在官方微博发布置顶的致歉声明:“因为工作失误,本网编辑部工程师把跟另外一个网友的聊天记录给无意复制过来了并公开发出了,编辑部向各位朋友致以诚挚的歉意!”(6月4日《潇湘晨报》)
堂堂官微,动辄以不雅词汇辱人,也难怪当事人怒火中烧了。如此荒诞一幕,到底是蓄意为之,抑或只是无心之失?面对漫天质疑,虽有工程师出面领罪,但其一番粗糙辩白,终究少有人信服。事实上,针对公职机构,公众内心深处,天然存在某种“不信任”。在此前提下,任何以官方名义而为的不义之举,注定会被敏感捕捉、迅速放大。 “回帖谩骂”闯祸仅在一瞬之间,而善后的沟通与和解,却必然其路漫漫。
那句“绿茶婊”微博,当真只是无意误发?但凡稍加揣摩该贴内容,便会发现其和彭祥林的原博高度相关。两者都在就垃圾处理发声,且具备明显的“互动回应”特征——基于这种种迹象,我们实在很难相信,这一切纯属“失误”!纵使,相较于某些政务微博的傲慢无礼,“岳阳市政府门户网站”坦诚回应已属难能可贵,然而其“致歉声明”措辞模糊、不清不楚,本质上仍是一派我行我素的执拗姿态。
官微辱骂事件,到底真相如何,未必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但由此事出发,我们依旧可以尝试去理解,政务微博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这之中最为重要的,当然是怎样实现官微的“去人格化”,也即确保微博的具体操作者,能将个人情绪、情感,与官微账号所扮演的权威角色彻底切割。在“绿茶婊”案例中,肇事工程师很可能混淆了个体与工作的关系。将个人意见借由官方通道放出,最终酿成不可收拾之祸。
当“开微博”成为官民互动的流行方式,那些官方账号背后的编辑者,却似乎未曾真正准备好。一方面,他们未曾接受系统的、必要的职业训练。在情绪控制、文本编撰、有效沟通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另一方面,他们又深陷“权责不对等”的尴尬境地。原本只是上传下达的信息中介,现实中却成为最直接的被问责方和情绪宣泄口……定位含糊、职责不明的政务微博,往往使得具体的操作者不知所措,“出错”似乎只是早晚的事情。
据悉,岳阳市政府门户网站的官方微博,平常只由几个技术人员管理,并无专门的编辑。这恰恰说明了,许多政府部门的微博经营,往往形式大于实质。空有“求沟通、晒透明”的价值表演,却无与之相匹配的技术准备与素质积淀,着实有种勉为其难之感。或许,“绿茶婊”辱骂事件,只是多数官微“力有不逮”的一个典型案例而已。但愿,此事能成为官微运作持续专业化的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