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助者自残,“救赎”本应前置

(2014-07-30 20:37:18)
分类: My时评&学术

20145月,安徽定远县,44岁的刘敦和的双脚患病,由于没钱治疗,他用茶杯碎片将自己的双脚割掉。据悉,刘敦和小时候患过脑膜炎,双亲均已去世。因家里没钱,至今单身,新农合也未办理。目前,目前刘敦和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已经住院治疗,当地民政部门也在积极帮其筹款。(513日《中国之声》)

救赎总在自残之后,迟来的关怀,又有什么意义?绝望的刘敦和,用茶杯碎片自断双腿。且,因之太过悲壮,获得了各方同情……灰暗的人生轨迹,在彻底无望之际,似乎正经历着奇迹般的逆转。只是,这一切的成本,未免太过高昂;四面涌来的“善意”,未免太显迟钝。其实,对于不幸者的救济,本就是正常社会的基本道义。若为之设立过高的启动门槛,只会让求助者在获助前便自我放弃。

刘敦和,并非是第一个自残的“病人”。在可见的未来里,也注定不是最后一个。他们无法得到必要的医护救治,又不堪忍受肉身的无尽痛苦,无奈之下“自行解决”,似是一时情急、慌不择路,却更像是一种凄凉的控诉。在不为人知的某些角落,太多人挣扎在贫困、病痛的泥潭之中。当公共保障,并未实现无差别的覆盖;当民间公益,仍在有选择性地施善。那么,便总有一些人,会沦为“社会弃民”,自生自灭、听天由命。

特别在广大农村,农民群体远未习惯利用现代社会的保障机制,来最大化规避风险、争取利益。不曾办理新农合的刘敦和,或许是因为没钱,又或许是因为“没重视”,但无论如何,当初的错误决策,正带来严重后果。然而,凡此种种,难道只是他的个体之失吗?倘若倒追责任,当地职能部门在此事上劝说消极、推广不力,想必也难辞其咎吧!在很多地方,往往由政府出资,保证贫困户免费参加新农合。而同样贫困的刘敦和,显然没那么幸运。

由刘敦和事件出发,我们尤有必要思考,该怎样确保各种公共保障制度,对贫困人群福利性、无偿性的覆盖。 既然救济“无助者”是整个社会的责任,那么何不通过事前出资帮其“参保”等形式实现?与其事后仓促筹款捐钱,不如推动着困难群体,提前进入官方的互助共济通道。由此,既能分散风险、以小博大,也能展现一种“主动作为”的姿态。于刘敦和们而言,最大的指望,从不是偶然性极强的“好人捐助”,而是充分利用好固有的公共保障体系。

避免自残悲剧重演,一方面是将无助者纳入社会保障机制之内,另一方面则是培育更为敏感和有效率的民间慈善。现实状况是,农村地区几乎是民间慈善的荒漠。受制于经济基础有限、传媒不发达以及表达手段的僵硬,农村社会共济互助、抱团取暖的传统几乎消弭殆尽。人们对那种生不如死的活法早已熟视无睹,激不起一丝同情和伸出援手的冲动。久而久之,“有困难找政府”,成为唯一的出路。邻里之间,忘记了对彼此的责任,淡漠的处事方式,令人遗憾。

也许,当农村社会恢复基本的“互济”传统,同时吸纳更多的现代慈善理念,刘敦和们才会获得更多的物质与精神支持。当然,在此之前,基层职能机构更当主动作为,以积极的履职表现,遏制人间悲剧的发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