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可爱的人”,最狭隘的恭维

(2014-06-10 20:30:12)
分类: My时评&学术

近日,河南信阳市浉河区政府官网刊登的一篇讴歌拆迁工作的文章,引起不少网友的关注。在这篇文章中,浉河区委书记称拆迁工作人员是“最可亲、最可敬、最可爱、最可歌、最可颂的人”。而与此同时,却有网友发帖称,在浉河区的这次拆迁中,他家遭到野蛮拆迁,父母还被打倒在地。(416日《南方都市报》)

出自一位官员之口,对拆迁者虚妄恢弘的礼赞,再次毁掉了一个美好词组。于是,所谓“最可爱的人”,也便有了十足的诙谐意味。一方面,是官方评价的不吝赞美;另一方面,却是民间怨念的沸反盈天……夹杂在两者之间,那些拆迁人员的真实面庞,反倒越发模糊可疑了。很多时候,公众已然对诸如可敬可爱、可歌可颂一类的“大词”心生免疫,反倒更愿意挖掘宏大叙事背后,那些被湮没的细节和被压抑的发声。在此背景下,官版“最可爱的人”,着实难以动人。

拆迁者,被标榜为最可爱的人。其理由在于,“他们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啃掉了硬骨头、拔掉了硬钉子。”自始至终,这些称赞莫不是遵循着结果至上的逻辑——因为实现了预期目的,所以他们吃的苦、受的难,会被“区里”永远铭记!在此逻辑下,拆迁者的工作是否合法合规,涉拆方的利益是否得到保全,几乎未被考虑到一丝一毫。因为回避了对程序正义的恪守,回避了对对具体利益关切的尊重,自说自话 “最可爱的人”,也就多了一层自我漂白的意味。

官方急不可耐地,给拆迁者正名加冕。此类举动的目的在于,抛出盖棺定论式的“权威评价”,来掩盖那些不同的声音。事实上,一些官员一直对民间话语时刻警觉、心怀敌意,于是他们选择先发制人,放出强势评价来搁置争议。有意思的一点在于,浉河区委书记描述拆迁的文章中,处处充斥战斗色彩:“水泼不进、针扎不进”,“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历史、人民会铭记这一刻”……拆迁拆得这般悲壮豪迈,当事人俨然深陷自我陶醉的“满足感”而不可自拔。

将“拆迁”工作伟大化,并视作“压倒性任务”,是很多地方主政者的普遍心态。在此心态下,拆迁者被塑造成卓有功绩的“实干家”,其所受委屈会被无限放大,所做恶行会被刻意忽略;在此心态下,所谓“拆迁”不被允许过多的权衡博弈、讨价还价,而是强调绝对强制与绝对服从。因为有那种莫名的急迫感和使命感撑腰,地方政府敢于对被拆者的“异见”果断说不,也不惧给一线拆迁者奉上最肉麻和露骨的恭维。

只是,若是内部吹捧也就罢了,一旦公诸于世,事情难免变得走样荒唐。一个利益分化、声源多元的年代,谁也无法将那些离奇荒诞的评价,强加给所有人。由“最可爱的人”所引发的一系列冷嘲热讽,最直观说明了一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