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高考”,游移于误解与变革之间
(2014-04-02 14:15:28)分类: My时评&学术 |
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即将出台技能型和学术型两种高考模式。技术型高考为技能加文化知识,学术型高考为现在的高考,两类人才高考分开。学生高中就可选择未来发展模式。技术技能型有三种: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鲁昕同时透露,教育部将做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工作。(3月23日《北京青年报》)
教育部最新释放的信号,让呼吁多年的“高考改革”方案,一下子变得具象不少。所谓“两种高考”的提法,无疑极大突破了现有模式。于此方案,可谓拥趸甚多。因为,从功用角度说,“新方案”必将激励,更多学生走上技能学习之路,由此新增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想必能进一步优化固有的人力格局,从而更符合产业社会的实际需求。
公众对旧有学历教育深感失望,故而对新模式寄望甚多。在他们看来,“两种高考”的办法,势必扭转过往“重学历轻技术”的弊端。大力扶持技能型的高校教育,既有利于毕业生就业,也便于企业主招工,可谓互惠双赢。就此而言,“教育部将做推动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民意基础可谓殷厚。
一改“高教”的空洞无用现状固然可赞,然而此刻无疑尤须避免,滑入另一个极端:大学教育彻底世俗化,乃至成为一个技工生产流水线。过细过早的“方向选择”,会否造成“技能型考生”人文精神与通识文化的缺失?又会否彻底摧毁大学的神圣感,乃至其彻底沦为市场与资方的“上游工坊”?自上而下强势推动的大学改造,所导致的身份转变与认同落差,又该如何平复?
上述担忧自然不无道理,然而似乎仍有必要加以补充说明。毕竟,所谓“两种高考”之说,因其太过笼统,极易令人误解。事实上,“将技能型人才选拔和学术型人才选拔分开,目的是将占考生数量近一半的中等职业院校学生解脱出来,不再与高考陪绑。”而在过往,即便是高职院校,也只能依照高考分数招生,其低至一两百分的分数线,简直就是笑话。
所以,“两种高考模式”的实质,乃是为中职学生设计专门的升学通道与筛选流程。“专业技能测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录取标准,显然比超低的高考分数有意义得多。从此角度看,细分的高考方案,顶多就是对现有模式的补漏而已,其颠覆意义远没有各方想象的那么大……但即便如此,鲁昕所言,“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通过实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方式,用市场的力量来办学”,还是不免令人隐忧。
一方面是适应市场的需要,一方面是尊重大学的悠远传统,确保两者之间能维系某种微妙的平衡,才是理性社会所应真正追求的。乐见高考新模式所带来的纠偏和创新,同时我们更期待着,它能以更周全的规则设计,平复各方的内心焦虑。